《鬳斋考工记解》作为现存最早的《考工记》插图单行注本,其注疏以图配文,创立新说,推动了《考工记》的推广。
《鬳斋考工记解》的诞生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文明之邦,礼仪之国”,礼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乐教”的传统也深藏于民族的血脉之中。
《尚书·尧典》记载舜命夔“典乐教胄子”,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艺之教”(礼、乐、射、御、书、数)。
《考工记》作为《周礼》一部分,以“礼”构建文本内容,文中涉及大量的造物制度,影响着人们对造物美的感知。
然而,《考工记》的书写是围绕上层阶级的语境展开的,以往社会大众对其的接收程度停留于学者的译解,其实际的传播范围并不广泛。
《鬳斋考工记解》的作者林希逸治学鸿富,其《鬳斋考工记解》的注疏研究堪称代表。
林希逸师从南宋理学家陈藻,是南宋理学大儒林光朝的三传弟子。
其治学以“儒、佛、理”解庄、解老为特色,为后人所熟知的著作有《老子口义》《庄子口义》《列子口义》等书。
林希逸所注的《鬳斋考工记解》中阐释了“百工之事”,涉及大量“六艺”的内容,如,“礼”对应其解经,“乐”对应“磬氏”“钟氏”等器物制作内容,“射”对应“弓人”等骑射器材制作方式,等等。
《鬳斋考工记解》因此成为“六艺”的传播载体。
该本因浅显易懂、图文结合的注经形式,使初学者易于理解,推动了大众对《周礼》思想的认知,在众多单解版本的《考工记》中脱颖而出、流传甚广。
学者注经在古代较为常见,但插图注本并不寻常。
在《考工记》注疏中,《鬳斋考工记解》的出现打破了《考工记》以文为主导的注疏局面。其背后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为印刷影响。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而后产生了雕版印刷术,使书籍这一物品不再是难求珍物。
印刷业的繁荣,推动了宋代书本刊刻的发展。
林希逸的《鬳斋考工记解》注疏在南宋的福州地区,受地方刊刻环境影响,为扩大经济利益,当地书籍的刻书作坊开始以纂图吸引人们,从而为传播知识、文化奠定基础。
此时《鬳斋考工记解》的书籍版式文本的经营方式,已经开始为初学者对物的审美意识、鉴赏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其二为受治学环境所推。
宋代强调以文治国,全国上下充斥活跃的治学氛围。
以王安石变法为契机,学术界掀起一阵学术热潮,学者加强对《考工记》这一典籍的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