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李亚明9月26日是工匠日,这是一个全社会尊重工匠、关爱工匠、学习工匠并弘扬工匠精神的日子。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来读中国第一部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考工记》。《考工记》本是中国儒经《周礼》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要籍,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极高地位。全书所记工艺分六类三十个工种,包括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搏埴之工等,分别记述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制陶和城市规划等手工业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并包含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现代学者、教育家蒋伯潜《十三经概论》概括《考工记》全篇之大纲如下:1.攻木之工七(1)轮人——为轮,为盖(2)舆人——为车(辀人为辀,疑当附此)(3)弓人——为弓(4)庐人——为庐器(即戈矛殳戟之柄)(5)匠人——为城郭道涂宫室(6)车人——为车柯及耒庛(7)梓人——为筍簴(钟磬之架),为饮器,为侯(射侯)2.攻金之工六(1)筑氏——为削(2)冶氏——为杀(即兵器之锋刃)(3)凫氏——为钟(4)栗氏——为量(5)段氏——原文阙(段疑通作锻)(6)桃氏——为剑3.攻皮之工五(1)函人——为甲(2)鲍人——缝革(3)韗人——为皋鼓(皋为鼛之借字),为皋陶(皋陶,鼓木)(4)韦氏——原文阙(5)裘氏——原文阙4.设色之工五(1)画(2)缋原文仅总论画缋之事。(3)钟氏——染色(4)筐人——原文阙(5)氏——湅丝5.刮磨(摩)之工五(1)玉人——治圭璧琮璋(2)楖人——原文阙(3)雕人——原文阙(4)磬氏——为磬(5)矢人——为矢(矢人隶刮磨(摩)之工,颇为不伦;岂以古矢多用镞耶?)6.抟(搏)埴之工二(1)陶人——为甗、盆、甑、鬲、庾(2)瓬人——为簋、豆之属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盛赞中国的发明曾经为欧洲文艺复兴铺平了道路。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按照现代职业观念将《考工记》内容重新分类如下:1.玉石工(1)玉工(玉人)(2)雕刻工(雕人)(3)制磬工(磬氏)2.陶瓷工(1)陶工(陶人)(2)砖瓦制模工(瓬人)3.木工(攻木之工)(1)制箭工(楖人;矢人)(2)制弓工(弓人)(3)细木工(梓人)(4)武器柄工(庐人)(5)测工、营造工、木匠(匠人)4.修建渠道和灌溉沟工(以及一般水利技术人员)(匠人)5.金属工(攻金之工)(1)低合金铸工(筑氏)(2)高合金铸工(冶氏)(3)制钟铸工(凫氏)(4)制量具工(栗氏)(5)制犁工(段氏)(6)刀剑工(桃氏)6.车辆工(1)轮匠(轮人)(2)制轮工长(国工)(3)制车身工(舆人)(4)制车辕和车轴工(辀人)(5)车匠(车人)但是,由于时代久远、专业性强,《考工记》向来难读,“儒者结发从事,今或皓首未之闻”(戴震语),是块难啃的硬骨头,非精研科技史并精于训诂者不能准确解读。为了回溯世界工业文明的真正起源,回溯中国先秦手工业的青铜时代,探求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文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基因,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推出的《考工记名物图解》一书继承乾嘉、章黄学派凡立一义必凭证据的朴实学风,秉承“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宗旨,在建构《考工记》名物词语系统的基础之上,按照原材料、车辆、旗帜、兵器、容器、乐器及其悬架、丝织品(帛)、色彩、玉器、都城规划与建设、沟洫、农具、度量衡、六齐等名物板块的框架结构,汲取最新的文物考古成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物考古成果,用系统把看起来像散珠似的各类名物串联起来,便于读者更加清晰地阅读和理解《考工记》。该书配有多张高清图片,用与原典同步对应的方式对《考工记》进行图证,逐一按系统类聚个名物,图文并茂,是对《考工记》这部中华传统科技文化经典所载名物的当代解读,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考工记名物图解》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从分类阐释先秦名物入手,深入挖掘、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既做到了精准阐释,也做到了活态利用;该书对于振奋中华民族的科技精神,激发科技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发扬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具有积极作用;对于传播、积累中华优秀传统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具有较大贡献。该书格调高雅,装帧设计简洁美观,使读者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文化的魅力;后附名物词索引,便于查检,因而同时具有实用性,赋予读者舒适的阅读体验。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年列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项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品味书香》节目曾作专题访谈,社会效益显著。工匠日,致敬工匠!祈盼四海工匠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青出于蓝,永秉传承!作者:李亚明,中国广电出版社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