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商代青铜器,曾被评为1991年全国

河北商代青铜文化面貌与殷商王朝青铜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对全面研究殷商青铜文化的来源以及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将河北商代遗址出土的部分典型青铜器及器型做简要介绍,以期与广大读者朋友共同探析赏鉴。夔纹蝉纹铜鼎通高24.4口径11.8厘米年河北省磁县下七垣商代遗址出土夔纹蝉纹铜鼎,口微敛,折沿,直耳,圆腹,圜底,柱形三足。腹部有烟熏痕迹。器身装饰以云雷纹为地的夔龙纹和蝉纹。两夔之间有扉棱。夔龙鼓目,张口,单角在脑后上卷,一足着地,尾巴弯折,作爬行状。足部饰蝉纹和卷云纹,两耳外侧饰变形夔龙纹。其中,蝉的双目、腹部横纹刻画细致入微。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玉篇》载:“鼎,所以熟食器也。”鼎的形制主要分方鼎和圆鼎,多用于烹煮肉食,小者兼做盛食器。商周时期,鼎成为祭祀礼器之后,与政治密切相关,具有了国家政权和社稷的象征意义。在《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使鼎具有了“别上下,明贵贱”的作用。饕餮纹铜簋通高15.5口径20厘米年河北省定州市北庄子商墓出土饕餮纹铜簋,侈口,方唇,鼓腹,高圈足,下部微外撇,腹上部有两个对称半圆形鋬,鋬上装饰有云雷纹和重环纹,上部做成羊头形状。口下装饰对夔三角纹,上腹部装饰夔纹,和鋬对称的另两侧各铸有一羊头,中腹以下装饰四组饕餮纹和两条扉棱。圈足上饰有扉棱和夔纹组成的四组饕餮纹。簋是盛放稻、粱、黍、稷等粮食的器皿,由于饭食需要保温,一般簋多有盖。《周礼》载“凡祭礼共簠簋,实之陈之”,簋是重要的礼器,与鼎配合在祭祀和重要的宴飨时使用。据《春秋·公羊传》中的记载,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依次类推,不能越级使用。高领单鋬铜鬲通高26.5口径17.3厘米年河北省定州市北庄子商墓出土高领单鋬铜鬲,侈口,口部有高领,鼓腹,分裆,三足如高柱,半圆形的鋬连接领和腹,上部做成兽头形状,形制较为特别。鬲,作为炊器和礼器,一般与列鼎、列簋组合出现。《汉书》中记载空足鼎为鬲,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也说到:“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的陶鬲制成的,一般为侈口,三足中空,便于炊煮时加热。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至战国末年逐渐消失。饕餮纹铜爵通高19.8足高9.3厘米年河北省定州市北庄子商墓出土饕餮纹铜爵,菌形顶立柱,顶饰圆涡纹,深腹,卵形底,半圆形带状鋬,鋬上端作兽头状,鋬下铸有铭文“父”。三棱形实心锥尖足。腹饰两组饕餮纹。器上铭文既生动反映表意字以形示意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装饰图案风格。爵,作为酒器是由宋代人定名的,取鸟雀的形状和鸣叫的意思。《说文·鬯(读音:[chàng])部》载:“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像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爵最早出现在夏代,是夏商周时期最常见、最基本的酒器,至西周以后逐渐消失。爵前有流,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流与杯口中间有柱,下有三足。夏商周时期使用爵的数量与贵族等级身份有着密切关系,爵与觚等青铜酒器的组合数目用来区分贵族身份的等级高低。至周代出现一系列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礼记·王制》中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爵成为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的等级,也就是爵位。蕉叶纹铜觚高30.8口径16.2厘米年河北定州北庄子商墓出土蕉叶纹铜觚,大喇叭口,颈腹较细,圈足较矮,器身以云雷纹为地,口下装饰一周对夔蕉叶纹,下饰四夔纹,腹部和足部各装饰饕餮纹和扉棱。圈足上装饰一周蝉纹。器型优美,纹饰繁缛。觚,饮酒器。《周礼·考工记·梓人》载:“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说文解字》载:“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为之觚。”觚,从陶觚发展而来,到商代时出现青铜制成的觚,是重要的酒礼器。在墓葬中,觚其常与爵或斝配套成组随葬。在不同时期,觚在形制和纹饰上亦有所变化,形制上可分粗体、矮体和细高体三种,纹饰以饕餮纹为主。商初出现,盛行于晚商,西周时期,铜觚逐渐被漆木质地的觚代替。饕餮纹铜方彝通高24.5口长12.5口宽9.7厘米年河北定州北庄子商墓出土饕餮纹铜方彝,长方形口,直壁高体式,屋顶形盖,腹壁下部略内收,平底,长方形直圈足,盖的四角与器身四面的扉棱与器身相对应,足部四面各有一个弧形缺口,器身与盖均以云雷纹为地装饰饕餮纹,造型精美,浑厚庄重。彝,是青铜礼器的一种统称,“作宝尊彝”常出现在金文中。彝还是一种青铜酒器的专称,大多为方形,带盖,盖上有钮,有扉棱,腹部有曲有直,主要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早期也有个别发现。饕餮纹铜觥通高17长19.5厘米年河北定州北庄子商墓出土饕餮纹铜觥,扁圆体,平底,椭圆形矮圈足,口部有一短流,流下装饰饕餮纹,口下装饰有夔纹。器身以云雷纹为地,装饰有饕餮纹和扉棱。鋬饰重环纹,上部作兽头形象,兽角有圆涡纹。盖为子口,流的上半部分为兽头,在兽头和饕餮纹之间的扉棱两边各有一条夔纹。整件器物制作精美,纹饰丰富。内底有铭文。觥,可用来盛酒,也可以用来饮酒,出现在商代晚期,沿用至西周初。《诗经·豳(读音:[bīn])风·七月》中有“称彼兕(读音:[sì])觥,万寿无疆”的诗句,意思是双手举起犀牛角杯,祝愿贵族延年益寿,“兕觥”是商周时期贵族用于饮酒或盛酒的器具。觥多以鸟兽类动物为外形,器身上配套有兽头形器盖,通体纹饰华丽繁缛的纹饰,底部铸有圈足、三足或四足的形式。由于铜觥流行的时间不长,出土数量不多,是青铜精品中的代表。原文作者:武贞文章来源:《收藏家》年1月刊《问礼四方——河北商代青铜器》(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收藏家》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秀色满彤墀[chí]

古人何为钟爱珊瑚?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