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向世界诉说着城市的底蕴和内涵,也彰显着中华文明的连续与绵延。中新社“东西问”特推出“京华文韵”系列,通过讲述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先农坛、北京中轴线、大运河、首钢园等文化遗产的发现、研究、保护和发展故事,从中领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风韵,感知中华文化的厚度与温度。敬请垂注。中新社北京2月2日电题:中轴线上的“一亩三分地”,何以讲述“农耕中国”?——专访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中新社记者徐婧杜燕北京中轴线南端,有一处重要的礼制建筑群,这就是先农坛。从昔日祭坛到大众公园,到公用场地、办公场地,再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历经余年变迁,先农坛凝结了中国古代建筑、历法、农业、礼仪等方面的璀璨文化,其修缮保护历程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优秀例证。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讲述先农坛“一亩三分地”的故事,解析先农坛如何成为中外人士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明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成为国际交流、文明互鉴的平台。04:40视频:北京中轴线上古代皇帝的“一亩三分地”如何耕种?来源:中国新闻网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中新社记者:北京先农坛是何时建成的?在北京中轴线格局中处于什么位置?薛俭: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农业起源之神和相应的神话。中国农业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考古发现距今最近的物证也有约一万年的历史了。据传,上古时期的炎帝神农氏,是华夏民族的先祖之一,神农氏辨五谷、尝百草,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杰出贡献,于是后人将其尊奉为农耕的神明,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是以农立国,神农氏在人们心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自汉代起,祭祀先农被列入国家典章制度,并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年)的先农坛,为祭祀神农氏而设,与明代北京城同时设计建造。据《明实录》记载,北京城的建造“悉仿南京旧制”。除紫禁城“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明故宫,而高敞壮丽过之”,国家祭祀礼仪建筑同样是明永乐皇帝建造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农坛便是其中之一。先农坛观耕台。关忻摄根据《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其中,“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是帝王祭拜祖先的地方,即太庙;“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五谷之神的地方,这是古代礼制思想中重祖先、敬土地的体现。当年,明永乐皇帝在北京城南部还建造了祭天地的“天地坛”和祭山川的“山川坛”,两坛东西而立。这个“山川坛”就是现在的先农坛,是当年供皇帝祭祀诸路神明之地,如“先农”“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风云雷雨”等。每年春季,皇家还会选择吉日到此举行祭祀典礼和亲耕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并表达劝课农桑之心。明嘉靖年间,在“山川坛”的南侧添建了天神、地祇二坛,并将“山川坛”更名为“神祇坛”。到了明万历年间,为了更加突出先农坛的重要地位,将“神祇坛”改名为“先农坛”,一直沿用至今。先农坛历经余年风雨沧桑,是中国古代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祭农神场所。它和天坛布局于北京中轴线两侧,是北京城对称格局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新社记者:先农坛为何会有“一亩三分地”?体现了怎样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薛俭:中国自古是农耕大国,一直以来对农事极为重视,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周朝,就有祭祀先农和耤田礼仪制度存在。《礼记》记载,周天子有耤田千亩,诸侯百亩。周天子为表示对农业的重视,每年农历三月都要举行象征性或礼仪性的耕耤礼。先农坛为劝农所设,明清两代皇帝都来先农坛亲祭先农和亲耕耤田。皇帝亲耕的耤田称之为帝耤,面积约平方米,皇帝躬耕区是长11丈、宽4丈。亲耕时,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两侧为户部尚书与顺天府尹,伴随着奏乐,皇帝扶犁三推三返,由户部侍郎播种。家长带着小朋友在先农坛“一亩三分地”参观京西稻。易海菲摄人们常说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讲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这“一亩三分地”就是指皇帝亲耕耤田,面积是一亩三分。耤田之礼是中国农耕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先农坛的祭农典礼和皇帝亲耕之礼一直延续到清末。尤其清雍正时期把耕耤礼推到极致,成为一项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制度。清代画家郎世宁创作的《雍正帝先农坛亲祭图》记录了雍正皇帝在春季率领王公大臣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的盛典,以及到“一亩三分地”耕种耤田的宏大场面。在“一亩三分地”上,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还反映出古代帝王重农务耕的治国理国思想。雍正皇帝是“亲耕出勤率”最高的皇帝,在位13年,有12年都来此亲耕;乾隆皇帝行耕耤礼次数为历代皇帝之冠,在位60年,共有28次亲行耕耤。年,先农坛恢复了“一亩三分地”风貌,尝试种植稻、黍、稷、麦、菽。除展示外,在春耕、秋收等时节举办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既让公众增长五谷常识,又体验农耕不易。如今,具有独一无二历史文化价值的“一亩三分地”是先农坛农耕文化的核心展示区,已成为一处网红打卡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农耕文明。中新社记者: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缘何选址先农坛?如何传承和发展古代建筑、历法、农业、礼仪等方面的璀璨文化遗产?薛俭:先农坛不仅讲述中国农耕文明和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治国策略,还因独具特色、较高建造水平的古建筑群而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