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古诗《寄狄明府博济》:“梁公曾孙我姨弟,不见十年官济济。大贤之后竟陵迟,浩荡古今同一体。比看叔伯四十人,有才无命百寮底。今者兄弟一百人,几人卓绝秉周礼。在汝更用文章为,长兄白眉复天启。汝门请从曾翁说,太后当朝多巧诋。狄公执政在末年,浊河终不污清济。国嗣初将付诸武,公独廷诤守丹陛。禁中决册请房陵,前朝长老皆流涕。太宗社稷一朝正,汉官威仪重昭洗。时危始识不世才,谁谓荼苦甘如荠。汝曹又宜列土食,身使门户多旌棨。胡为漂泊岷汉间,干谒王侯颇历抵。况乃山高水有波,秋风萧萧露泥泥。虎之饥,下巉岩,蛟之横,出清泚。早归来,黄土泥衣眼易眯。”
题中的狄明府,字博济,是唐代名相狄仁杰的曾孙,与诗人杜甫是姨表兄弟。前十句是写名相狄仁杰之后人门庭冷落、家道中衰的情况。
狄博济仕途不顺,其叔伯辈四十人是“有才无命",只是有一些当过低层官吏,其同辈近百人,只有少数人尚在秉承周礼,其中包括他们博通、博济兄弟二人。
中间十句则颂扬其曾祖狄仁杰的历史功绩。史书记载:“武后革唐,废中宗为庐陵王,迁房州,欲立武三思为太子。仁杰泣谏曰:‘母子姑侄孰亲,若立三思,他日庙不衬姑。’后感悟,迎中宗还官”。
狄仁杰执政于武则天时代,对唐氏王朝忠心耿耿,秉公执法,敢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举荐忠于唐朝的势力,成为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
“浊河终不污清济”“公独廷诤守丹陛”,是对狄仁杰清正忠贞品格的高度赞扬。
最后十四句是表达诗人对好友狄博济的期待之意和劝慰之情。诗人认为狄博济有“不世之才",应该像曾祖狄仁杰那样“身使门户多旌棨”,但诗人也清醒地认识到现实政治环境的艰难险恶,劝慰友人早日回归故里,重过无忧无虑的清淡生活。
“时危始识不世才”的意思是:时世艰危时才能显出有非凡才能的人才。不世才:有非凡才能者,这里是指狄博济兄弟。
荼苦:苦楚之意。《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予一生而三化,备荼苦而蓼辛。”“干谒王侯”指有所求而讨好有权势的人。杜甫曾有“独耻事干谒”的诗句,意为自己把那种讨好奉迎有权势的人的行为,看作是可耻的。结尾几句以景语写情语,表达了作者对险恶的现实政治环境的愤慨和不满。
此诗作者杜甫(年-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义,祖籍湖北襄阳,是西晋镇守襄阳的名将杜预之后人。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余首,有《杜少陵集》。
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时逢安史之乱,四处颠沛流离,先流寓成都流花溪,后寄居夔州(今奉节县)。此诗即公元年作于夔州。全诗明写狄博济的生世家事,实际上是诗人自己人生际遇的真实写照。
狄博济的先祖有唐朝名相狄仁杰,诗人也有自己一生崇拜的先祖--西晋“文武双全”的名将杜预,诗人期待好友能像先人一样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也是自己青年时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宏伟抱负的真情流露。
可惜诗人一生生不逢时,蹉跎岁月,在“虎之饥,下巉岩,蛟之横,出清泚”的社会环境下,只好寻求“黄土泥衣眼易眯”的归路。这是诗人晚年心境的真诚表达。
可惜诗人一生生不逢时,蹉跎岁月,在“虎之饥,下巉岩,蛟之横,出清泚”的社会环境下,只好寻求“黄土泥衣眼易眯”的归路。这是诗人晚年心境的真诚表达。
“时危始识不世才,谁谓荼苦甘如荠”是全诗的警句,也是流传千年的名言。“谁谓荼苦甘如荠”出自《诗经.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后人北宋宰相李纲也有“时危始识不世材,成王功大心转小”的诗句,可见此诗影响深远。
尤其是“时危始识不世才”一句深刻揭示了人才发现、成才的规律。白天不足以显出烛光的明亮,太平岁月不足以显出人的非凡才能,时世艰危,英雄才大有用武之地,人才才易于显示出自己的非凡才能并被人们所认识。
正如古人所说:“居世逢乱离,始辨英雄士。”“人才非困厄则不能激,非危心深虑则不能达。”近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也曾说:“自古成功之大人物,莫不从铁中来,血中来,荆棘中来,冰雪中来。一言以备之曰:忧患者英雄之原料也。”时代不幸英雄幸,人到沧桑才尽出。大凡时代变迁、朝代更迭之机,便是英雄鹊起、人才辈出之时。
首先,“时危始识不世才”表明在国家生死存亡之机、世道风云变幻之时,能够为各路英雄寻求识别人才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契机。自古以来,识玉难,知人更难,难就难在未显时。
古往今来的许多成功人士,在其脱颖而出、大显身手之前,是很难一眼就能看出其才华的。“故明哲之相士,听之于未闻,察之于未形,而鉴其神智,识其才能,可谓知人矣。
若功成事遂然后知之者,何异耳闻雷霆而称为聪,目见日月而谓之明乎?”北齐文学家刘昼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发现人才于未显之时,才能称得上知人之智,如若发现人才于功成名就之后,那与听到雷霆以为聪、看见日月以为明,又有什么两样呢?
而在国家民族面临危难之时,“求贤若渴”成为强大的社会驱动力,谁先发现、使用不世之才,谁将拥有天下。想当年,尧之知舜,文王之知吕望,萧何之知韩信,文种之知范蠡,都是识荆于草莽之中,察人于卑微之时,擢才于未遇之际,都是“求贤若渴”的强大驱动使然。
其次,“时危始识不世才”也表明动荡变革时代能为不世之才展示才华提供难得机遇和舞台。汉代张良的成功人生就是生动的事例。
张良是刘邦的重要谋臣,《史记》载张良体弱多病,从来没有领兵独挡一面,“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在楚汉争锋的战争时期,智谋乃是决胜千里的关键因素。张良原是韩国人,曾在博浪沙袭击秦始皇以报韩仇,后来机缘巧合,得到了黄石公的《太公兵法》,便习诵于心,完成了从一个勇士向谋士的人生角色转变。
陈涉、吴广起兵时,他也纠集人马反秦,本想投奔景驹,却被刘邦截留,但只给他了一个管马的官。张良毫无怨言,在管马期间,给刘邦讲《太公兵法》,没想到刘邦听了很高兴,还“常用其策”。
此后,每每在关键时候,张良都献计,刘邦都用其计。在刘邦想用两万人强攻秦军时,张良劝他贿赂秦将,又趁其不备而发起突然攻击。刘邦进咸阳秦官后,声色犬马不想走,张良一劝,便“还军灞上”。
鸿门宴上,又是张良用计逃出。后来刘邦被项羽打败西逃下邑,这正是刘邦事业的低谷期,其转折点起于张良之计。张良向刘邦推荐了三个重要人物:黥布、彭越、以及刘邦部下的韩信,言“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事后,正如张良所料,司马迁亦称“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类似这种你死我活的争雄年代,智谋之士的力量,一点也不逊于文臣武将。他们往往能于险峻处化险为夷、在穷途处绝处逢生,是典型的不世之才。如果没有楚汉之争,张良最多是一个能掐会算的算命先生,不可能立下强汉兴邦的盖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