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下来时,我最近经常跟别人说一句话,你永远不会知道,当解释一件事物时,需要引用多少内容,解释多少东西。
刚开始说这句话时,曾一度令我有点颓废叹息。因为即便是解释了许多,不懂得仍然不明白,或许是他已经明白了,只是不承认而已。
要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是极难极难的,我深以为然,却又忍不住不说。或许我还在奢望着什么,谁知道呢。也或许是说出来后,能够令我心里稍微畅快一些。
打开百家号写点东西,也是因为这种心态。比如我经常能够碰到抵触儒家的言论,说什么儒家遗祸千年,千般万般的不好,顺便再将孔子提出来,奚落抨击一番。
这种人是不通史的,也就是不懂历史。
要看一个人懂不懂历史,喜不喜爱历史,有一个粗浅的评判标准,当然了,这是我的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看一个人对孔子的态度。但凡是讲秦汉之后的儒家危害,并把孔子提留出来批判的,绝对是不懂历史的。如果放到了现实中,你要对他解释一件事物,必须要系统性的、方方面面的去解释。我又不是老师,他也不是学生,不可能老老实实的听你讲完,甚至他都不屑于去听。所以能怎么办?那就不解释呗。可是不解释,听到这种言论,又觉得有点烦。不知道,咱就不要去硬说嘛。明明不了解当时的环境,不了解孔子的生平。还有明明分不清先秦儒家和秦汉之后的儒家,批判别人却是一副振振有词的态势。
有句话叫最了解你的人,是你的敌人。既然选择了批判,却又不去了解,这不是毫无道理可言吗?
我们了解一件事,首先要了解当时的环境。
最早的时候,教育是贵族阶级专有的,平民是得不到教育机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贵族阶级服务的。比如书籍,最初就是专门写出来让贵族阶级使用的。最早的史书,也是不记平民的,里面都是君王卿大夫的言论和事情。这些书写出来,自然不是让平民看的,再说平民也看不懂。甚至贵族阶级当着平民的面说话交流,平民连话都听不懂。
战国以前留下来的书有五本,称为五经。五经中的语言,是周朝的语言。《论语》里有句话:“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就是夏,雅言就是夏代的话,就是周朝贵族的话。
雅言是当时的贵族阶级交流使用的语言,平民是接触不到的,也没有人教的。所以还有一句“礼不下庶人”。庶人,就是庶民的意思,也就是平民、老百姓。也就是那些雅言,不是普通人的话,可能当时的普通人,听也听不懂。因为当时雅与俗是不一致的。意思是那时的文字与语言是不一致的。不是说看到文字,平民就知道什么意思的。甚至即便知道了文字,话还是听不懂。
所有的一切不向普通人推广。上面的贵族圈子就像西方的伊甸园那样,普通人进不去,也理解不了。包括当时的礼节,各种礼制,都不是普通人可以了解的。
我们需要分清楚,现在看那时的典籍,以为当时的环境人人就是那个样子。其实不是的,对待贵族来说,有诗与乐,有远方,有浪漫。但对待普通人来说,就和睁眼瞎没有什么区别。
明明天还亮着,但是万古如长夜,没有半点夸张和夸大。你可以想象自己身为当时的一个庶民,文字不会写,也没有人教,周围都是跟你一样麻木的脸庞。而贵族阶级可以拿着专门给他们写的书,得到教育,其中御射、书数、诗乐等……还有之间交流用的雅言。
上下截然不同,就像你说的是土话俚语,贵族说着普通话。而你平时接触不到普通话,当着你的面,你也听不懂。
人,不单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这些需求几乎都被当时的贵族阶级垄断,人民就像是生活在无边无际的黑夜里。
一直到春秋时期,孔子出现了。
在孔子之前,没有一个人开门收徒,也没有一个人将贵族的书公开给平民百姓的。当你知道了当时的环境,才能知道孔子所做的意义。把五经普及给平民百姓,孔子是第一人,这是孔子最大的功劳。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是宋朝佚名诗人所写的一句,没有半分夸张。
作为人,他是有缺点的,没有完美的人。但是作为将他捧上圣人位置的所作所为,他是当得起的,当之无愧的。
孔子对政治没有自己的主张,只要维护周的制度就好。他不信天命,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孔子讲古人的修养多,讲天下大事少,非常少。
在孔子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夫子”这个称谓,专门用来特指孔子,他是所有读书人公认的老师。到了战国中后期,“夫子”才不专门指孔子,也指其他的先生、老师。
读书人公认的老师,是何等壮哉。“夫子”不特指孔子后,他已经被推崇为圣人。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圣人论迹不论心。讨论圣人,是要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听他说了什么。说话,谁都会说。我小时候还有匡扶天下济世救民行侠仗义的心理,难道我是圣人吗?我肯定不是,只不过是年幼时的英雄心理作祟而已。
比如现在网络上有一本小说《将夜》,里面也有一位夫子,世界将要永夜,他化身月亮与昊天争辉。现实中的孔夫子不遑多让的,他将贵族阶级专有的经书、诗乐等文化,拉落到人间,分享给平民百姓,是有教化之功的。
孔子本人维护周礼,不单说了,他还去周游诸国了,最后被乡野村夫奚落耻笑,如同丧家之犬尔。
这件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喜欢孔子的,会说他像条狗一样。知道孔子事迹的,大抵是要忍不住扼腕叹息的。一人之力,如何能够强行改变现有的制度?明明不可行的嘛。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儒家的这句话,我们还经常能够听到。即便事不可为,吾亦要一往无前。如果这件事是正道行径,即便不可为,我也要去做的。我们从来不缺勇士的,这是单属于我们骨子里的浪漫,热血。
儒家的经义早已经渗透进我们的骨子里。后来战国时期的孟子,经常说孟曰取义,舍生取义也是出自这里。为了理想而舍弃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这种思想觉悟,现在很少看到了。说到这里,有一句不得不说了,那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太史公司马迁所写的话。
现在有些人说是儒家打断了人的骨头,还有些不明白的人说儒家是墙头草。说这话的人可能连先秦儒家和秦汉之后的儒家都分不清。
诸子百家,我们现在有的也叫先秦诸子。为什么要说是先秦呢?
秦始皇焚书带来的结果。当时李斯谏言,说这些百家学子妄议朝政,时间长了,朝廷的威严就会坠落。所以除了秦的史书,其他百家的书都要烧了。百姓也不能在家里藏这些书,只能保留种树的,算命的一些书。有在公开场合聚集了人们讲这些典籍的,处死刑。有敢引用了古代的事来反对今朝的,全家处死刑。同样的,有知道了这事却不举报的,同样全家处死刑。
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允许人们读书了。那些典籍被烧掉了一大部分,还有一些被收在咸阳宫内,还有一些博士官的处所。后来项羽来到咸阳,屠杀百姓,将投降的子婴也杀了,然后一把火将那些宫室都烧了。这一下子连同那些被收起来的书籍也付之一炬。有记载,火焰历时三月还有。
后来楚汉相争,不允许人们读书的律令还在,所有的人还在遵守。一直到了汉景帝时期,这条律令才废除。
几十年不允许人们读书,造成的影响很大。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几十年人们不去提不去做,就会被遗忘。比如清朝科举考的八股文,废除了十几年就已经很多人都不懂了,除了以前专门学这个的。再过了十几年,老人们都不谈了,新的一代已经完全不懂不知了。
所以为什么有人会说,自秦始皇焚书开始了愚民的先河,又万古如长夜了。
再加上坑儒的影响。燕国流行方士之说,直接把齐国也给影响了。燕、齐两地的人大谈海外有仙山,山上有仙人,仙人可以不死不灭的。最重要的是人可以修炼成仙人的。这个说法一出来,两地的人开始了修仙热潮。
结果愈传愈远,秦始皇知道了,他也相信了,开始求长生不死药。前后不止一次,后来派了徐市,也就是徐福造了大船,带了五百童男童女,花了好几万斤的黄金,去求长生不死药。谁知道徐市一去不复返,其他方士眼红了,竟然骗了那么多钱,开始争闹。闹到秦始皇跟前,骗局揭开了,接着开始坑儒。
那时候的儒生被方士坑惨了,但开始最主要的还是方士。后来这些方士没办法,在外面自称儒生了,坑了儒生一把。
不单坑了,到了汉代的时候,这些方士竟以儒家正统自居了。比如罢黜百家的董仲舒,他讲的内容大部分是阳阳家的。那么他到底是儒生,还是方士呢。他自称是儒生,谁也没辙。
秦汉之后,儒家被窃取了,不单人换了一批,讲的东西也给换了大部分。这就是为什么要分清先秦诸子和秦汉之后的区别。
孔子的时候,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到汉代,换了的这批人,开始讲五德轮转。五德轮转是战国时期齐国人邹衍的东西。他是这方面的老祖。刚才说齐国被燕国影响,开始大谈修仙,所以齐国人出现了阴阳家,那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儒家跟阴阳家的东西混合在一起,却变得很奇怪的。所以看到后来的儒家,发生什么奇怪的事情,都不在奇怪。因为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是什么家,只不过是统治者的工具而已。只是恰好,儒家自古都是大宗,具有普遍性,容易让人民更轻松的接受,就借了儒家的名字用以愚昧百姓。
若是没有儒家,换成其他家的名字,恐怕现代的有些人就会说,某某家坑害了我们几千年。换汤不换药,这种情形是一样的。正因为变成了统治者的工具,后来有典籍伪造,也是很正常的嘛。我们现在就知道了,这里面有愚民的教条。
历史是要追根溯源的,不是说知道了清朝的儒家行为,就开始对儒家颇有微词,甚至把孔子也拉出来。也不是说再往上知道了明朝的儒家行为,然后又开始对明清儒家有微词。一步两步,要继续往上呀。可惜有的人就停下了脚步,不再继续了解探索了。还有的人一直往上了解,最终人家就发现,原来一直理解错了,一直谈论的东西都没谈论对。
闹出了牛头不对马嘴的笑话。所以我最初开始讲了,有一个判断是不是真的喜欢历史,就是看他对孔子的态度嘛。
真喜欢的不用我去说,人家比我知道的还早。不知道的,我写的再多,可能也是无用的。
冗长的东西,现在很少有人耐着性子看下去了。这一点比不上小视频,十几二十秒,不单轻松,感官接受力还非常强。
图像是人接受能力最强的一种,但我今天就不加那些乱七八糟的图片了。
这是我在百家想说的一些话,或许不仅说这些,但谁知道呢。真正有用的知识,现在估计都收费了吧。
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