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教书育人担使命中国教育新闻网

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穿越世纪风云,翻开历史长卷,师者在群星中闪耀着光芒。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不坠青云之志;他们坚守三尺讲台,不改育人之乐;他们坚持教育创新,不畏改革之难。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书写了师者的无上荣光。

矢志不渝守初心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习近平总书记年4月19日考察清华大学时的重要讲话

“草人”任继周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草,踩在脚底,最容易让人忽略。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任继周却与草结缘一辈子,他是我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草业科学的开拓者,为我国草业科学教育和科技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之下,藏着的是想象不到的危险和艰苦。但任继周仿佛就是为草而生的,几十年来,一头扎在草原、牧区搞研究,艰苦备尝,乐此不倦。

年,26岁的任继周从南京中央大学启程前往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这一路不像今天有高铁、动车,只有蜿蜒的碎石路和破旧的汽车。从西安到兰州,走土路、睡土炕,颠簸了21天,任继周和家人终于到了兰州,从此就在西北草原扎下根来。

在野外搞调查研究,睡帐篷、钻草窝,与虱子、蚊子同眠是常事。任继周就用杀虫剂浸泡衣服制作“毒甲”,晒干后穿上进入草原,一待就是几十天。

草原上没什么正经吃的,“正餐”就是一碗面片儿汤就一碟腌韭菜。那腌韭菜不是用盐而是用苦水井里的盐碱水腌渍的,吃进嘴里光苦不咸。

草原路迢迢,没有汽车,除了牦牛,别的能骑的动物任继周都骑过。最受罪的是骑毛驴,倔驴不走路中间,要么擦着山岩走,把人的腿磨得厉害:要么走在万丈深渊旁,搞得人提心吊胆。

穿“毒甲”,吃腌菜,住帐篷,骑毛驴,上世纪50年代,任继周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在海拔米的高山草原上创建起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地试验站。

此后的数十年,任继周跑遍了西部每一块草原,探索着草地、草原、草业科学发展规律,思索着它们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联系与交融。

任继周将深厚的科研成果和扎实的一线调研融入草业专业教学,他几乎参与了中国草业科学教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培养了我国草业科学界早期的大部分人才,带出了中国草业科学的“黄埔军校”。

不久前,任继周主编的国内首部农业伦理学教材《中国农业伦理学概论》出版了。“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还想要多发一分光和热。”已经97岁高龄的任继周希望全国的相关高校、专业将这门课尽快开起来。

周代的官职中有“草人”,《周礼》记载“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任继周说,自己研究了一辈子草,就是个“草人”。70余年来,“草人”任继周把全部精力和热爱都倾洒给草原和农业。

从研究如何让草长得更好,到提出藏粮于草,再到探究农业伦理,不论是条件艰苦,还是年事已高,他都没有忘记年少时立下的志向——改变国人膳食结构,让国人更加强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这是任继周当年奔赴兰州时导师的谆谆教诲,是任继周矢志不渝坚守初心的写照。

我们的民族从不缺少坚定理想、坚守初心的师者,他们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翻滚起朵朵浪花,激越有力。

怀抱科学救国的理想,竺可桢赴美留学、学成归国。在抗日烽火中,他带领浙江大学师生西迁,四易校址,坚持办学,诞生了浙大“求是”的校训,培养了李政道、程开甲、谷超豪等科学精英和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复旦大学教授钟扬16年跋涉在青藏高原。他不仅为国家种子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也在高原撒播下科学和人才的种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重器,不能受制于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把强大国防作为毕生追求,是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的奠基人和引领者。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他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在学生心中,有“坦先生”指路,千难万难都敢闯一闯。

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从百年前争取民族独立,到今天走上复兴之路,这些感人故事的背后无不闪耀着理想信念的光芒,诠释了人民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我上大学,任先生上的第一堂课,不是讲授具体的专业知识,而是讲草原学是干什么的、学了有什么用,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专业导论。他的课讲得生动有趣,能使人强烈感受到草原学的深厚文化底蕴。”任继周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回忆道。

“任先生特别关心年轻人,只要发现可造之材,就不遗余力培养。他有很高的学识,但从不觉得创建了学科‘功成名就’就不用再努力。”南志标说。

一片丹心铸师魂

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

“小个子”老师张万波

在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的教育界,提到第五中学的张万波老师,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一声“好老师”。今年教师节前夕,他被评为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年,24岁的张万波满怀教育热情来到本溪县南部的一所山区中学——祁家堡中学,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后来祁家堡中学并入镇上的第五中学,仍然离县城多公里,张万波就在乡村教育扎下根来。

初为人师,个头不高的张万波引起家长的疑惑:这个“小个子”老师能不能管好班级?张万波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家长放心把孩子交到我手上。”

一天班里有名学生没有来上学,张万波放学后骑上自行车就往学生家里赶去。看着学生家里的两间泥土房和乱糟糟的陈设,他心酸不已:这哪里像一个家啊!

当晚,张万波住在学生家,和他谈了很多。原来,这个孩子的父母离婚,父亲外出务工,已经有了辍学的想法。

“不怕,以后一切都有老师!”第二天,这名学生就回到了校园,学习比以前更刻苦了。张万波每月都从为数不多的工资中给这名学生一定的生活费,时常还买一些日用品。年中考,这名学生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而他们班一共才考上3人。对于好苗子多去外地上学的农村中学而言,这在当地是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从那年开始,祁家堡地区的老百姓认识了这个“小个子”数学老师——张万波!

课比天大,是张万波这个数学老师坚持的定理。每当工作和家庭的天平需要平衡时,他都选择了工作。“我知道我的家人需要我,但那些处在人生第一个路口的初三学生更需要我。”

有学生上学翻山越岭,路途遥远,为了让这些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张万波带着他们住校,为他们做饭、洗衣服;几名从外地转学回来的学生叛逆极了,张万波没有放弃,他每天晚上陪他们学习,和他们住在一起。最终学生没有走上歪路,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

唯一一次家庭和工作的天平向家庭倾斜,是母亲的一次肝脏切除手术。在张万波陪护母亲的20天里,远在公里外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打来电话问候老师,他们把自己的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表现得比平时还好,身心俱疲的张万波感受到了莫大的安慰和幸福。

许多的荣誉接踵而来,县城里条件更好、待遇更优的学校向张万波抛来橄榄枝,他都拒绝了。张万波还是没有离开他挚爱的乡村教育,没有离开他挚爱的数学课堂。

要说张万波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倒也没有,他只是日复一日上好每一堂课,年复一年坚守在农村学校,用爱心和耐心教农村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默默耕耘着教书育人的一方天地,用无私奉献和执着坚守书写对乡村教育的大爱。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最平凡,也最伟大。最平凡,他们不过是手执教鞭,甘守三尺讲台;最伟大,他们塑造生命,塑造人格,塑造灵魂。

扎根大山深处近40年的支月英,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从风华正茂的“支姐姐”到两鬓斑白的“支奶奶”,教育了整整两代人,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

从教38年来,闫桂珍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她培养的学生共有多人考上大学,她省吃俭用,用微薄的工资和各级组织颁发给她的奖金50多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救助患病学生,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闫妈妈”。

清华大学教授钱易从教60年,始终坚持以生为本,耄耋之年仍坚守教书育人一线,每次讲课坚持一站到底。她简朴、亲和、谦逊、有活力,不仅注重传授学生知识,更注重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钱奶奶”。

他们,一辈子无非就做了一件事——教书育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有热爱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坚守,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铸就师者风骨。

“其实能从我们小镇一步一步读书走出来,很感激当年倾尽心力教我的每一位老师。”张万波的学生范国庆在得知自己的老师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后,在朋友圈发了如下文字:

张老师是数学老师,徒手画圆,讲圆讲坐标系不用讲义也可以精彩绝伦,是谓教书!张老师的文字功底也极佳,10封《告全体同学书》总是出现在恰当时刻鼓励我们、鞭策我们、温暖我们,既有拳拳之情又荡气回肠,在人生的关键路口给了我们最重要的影响,此当谓之育人!

我把我成长年代里遇到的老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为他们确实在我的灵魂里编辑进了一些东西,它们守正不偏、渴望知识、相信希望、保持乐观、崇尚英雄、心怀浪漫。向我的老师们致敬!教师节快乐!

上下求索育桃李

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

拓荒者刘少坤

把一个招生都困难的专业,办成了囊括所有国家级荣誉的专业,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师刘少坤在职业教育领域赢得了珍贵的口碑。

他像拓荒者一样,带领计算机系拿下了学校第一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第一个国家级实训基地、第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学校唯一的国家级教师大赛一等奖、唯一的国家级学生大赛一等奖、唯一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唯一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唯一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

年,刘少坤大学毕业进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彼时的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刚从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社会认可度不高,招生困难,连发工资都成问题。

刘少坤每年都带着学生到全省各地的中学进行招生宣传,渐渐地生源多了起来。年,刘少坤被任命为计算机技术系主任,此时正是全国信息技术类专业大环境不好的时候,许多计算机类专业停办的停办、转型的转型,留存的招生数量也只有两位数,刘少坤面临着巨大压力。

他带领团队从专业建设入手,围绕“办什么专业、怎么办专业”展开调研,先后走访了12所全国领先的高职院校、河北省工信厅等政府部门,以及新华三集团等行业企业。

团队成员白天参观交流,夜晚赶路讨论。回校后,他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调研报告,形成了“五个明确”的办学思路。如今,该校计算机技术系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中国特色高水平立项建设专业。计算机技术系从多人全校最小的系,发展成多人的全校第一大系,连续多年录取分数线超过本科。

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学习基础差、缺乏自信。刘少坤带领团队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五个一致”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探索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2+1”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弥补学院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领域的空白,他带领团队建立了“院级—省级—国家级”三级技能大赛机制,研发了“训—练—比—练—比”五步金牌培训法,制定了周密的训练计划,在技能大赛的赛场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几年下来,“基础差、不自信”的学生站在了人生的新起点,毕业生因“基本功扎实、上手快”广受用人单位好评。一些知名企业打破了“我们只招本科生”的惯例,纷纷向学生抛来橄榄枝。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19年来,刘少坤热爱职教、扎根职教、奉献职教,强专业、带队伍、育人才,在逆境中开拓创新,书写了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不平凡”。近日,他被评为“河北省教书育人楷模”。

在新的职教形势下,正是因为刘少坤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有了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计算机系的由弱变强,有了职教学生的出彩人生。

每一份创新,都是对教育的热爱;每一滴汗水,都是对使命的担当。在教育教学改革一线,这样的教师正不断涌现。

面对当时过分偏重认知、忽略情感与创造性的语文教育,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教师李吉林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了“情境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互联网给90后、00后带来了多元思潮,也给思政教育带来不小挑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把互联网作为思政教育的新阵地,用风趣幽默又引人思考的话语回应学生的关切和困惑。

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也享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河南省辉县市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园长郭文艳带领团队探索自然教育理念,开荒建立生态种植园,开发乡土课程资源,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构建出适合孩子发展的园本课程。

教师,不只埋头育人,也抬头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们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融入课堂内外,担当起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

在刘少坤级学生梁园园的印象中,刘少坤治学严谨,为人亲和,讲课思路清晰,内容精练生动,主讲的“Internet应用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局域网构建”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刘老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循循善诱,将企业所需职业技能及职业规范融入教学内容;他注意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他上课案例丰富,不厌其烦,使学生有所收获。最重要的是,刘老师能虚心并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梁园园说。

梁园园现在是浪潮集团北京区高级经理,“我刚开始对专业没兴趣,正是由于刘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树立了信心,还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银奖,成就了我的职业梦。我感谢刘老师,他是我们心中的好老师”。

《中国教育报》年09月10日第7版

作者:本报记者欧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