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前后,也就是中国商代的时候,中国进入了一个青铜器繁荣昌盛的时期。那时的青铜制品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大部分领域,青铜制造技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提高。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使得商朝青铜器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及艺术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标志。青铜器的大量应用,促使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灿烂的青铜文明。
铜、铁、锡在自然界以矿物的形式存在,大多是化合物,必须经过高温冶炼才能得到。我们的先人在加工石料、使用火及制陶当中,发现了这些金属并开始利用它们。目前中国最早的青铜合金器物尚未发现,一如最原始阶段的纯铜器一样,也还有待未来的考古发掘。
据考证,中国在炎黄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红铜。这一时间略晚于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开始炼铜的时间。但两河文明和尼罗河文明从纯铜冶炼到青铜出现整整经历了两三千年,而中国古代却很快从红铜冶炼时代跨入了青铜器时代。
在夏代时,已经开始出现少量青铜器,古史所记“夏铸九鼎”,大概是中华青铜文明开始的标记。但夏代的青铜文化仍在寻觅、探索当中。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才开始普遍使用,使中华文明前进了一大步。
青铜是红铜、锡、铅等金属的合金,硬点高、熔点低,用青铜造的工具更加的耐用。根据出土文物分析,商代的青铜器为铜锡合金,锡的比例约为5%至20%。青铜合金的硬度与纯铜相比更高,同时可以保持铜所具备的韧性,在熔点上,青铜合金也更低。当含锡量至20%时,熔点可以低至度左右(纯铜为摄氏度)。因此,青铜器兼具硬度和韧度,浇筑时气泡少,流动性好,所以可铸造出锐利的锋刃和精细的花纹,适合制作坚实的兵器、工具和华丽的容器。
铜锡比例的不同,合金的性能也不同。《周礼·考工记》这样记载:“六齐”(即六剂)——钟鼎之齐,铜六锡一;斧斤之齐,铜五锡一;戈戟之齐,铜四锡一;大刃之齐,铜三锡一;杀矢之齐,铜五锡二;鉴燧之齐,铜锡各半。根据这段话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商代人已经知道冶炼不同器具需要不同的配方以获得不同性能的合金。
青铜器的冶铸方法与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方法密切相关。青铜器是铸成的,不是敲击或剜凿而成的。而制造青铜器的范是陶制的,由内范、外范多块拼成。铸造过程大概是:用特制泥料做成待铸器的实心泥模,然后在泥模上分块翻制外范。外范做好之后,加以适当修整,并在外范上刻上精细的花纹,之后再将小块的外范拼成大块,在底部制作铭文范。内范的做法是在泥膜上刮去一层,这层空隙就是待铸器的厚度。等制作好浇口和冒口后,用约度左右的温度将之焙烧成陶制模具,对合成的整体范预热后浇注铜液。待铜业冷却后,打碎整范,取出青铜器。
当时陶范的选料、配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都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也非常成熟,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我们先人的聪明才智。通过这样的工艺流程我们也可以看出,铸造一件青铜器究竟是多么的复杂。如果是像我们的国宝司母戊鼎这样的重器,没有数百人同时劳作,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而这也在一定程度的显示了当时的平民和奴隶日常工作量之大,生活之艰辛,也最终造成了奴隶制这样的体制渐渐走向崩溃与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