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于西周初年的各项礼制都极为推崇,这是众所周知的。他还认为春秋时礼乐渐次崩坏,罪魁祸首可不是一个人,而是各个诸侯国自上而下的开始不遵循周初的各项礼制造成的。
孔子对于民众的礼制教化,是寄托在包括《诗经》在内的各种典籍中的。我们从孔子在《论语》中对于《诗经》的各种评价就可以知道,他希望的是人们能够逐渐重拾西周礼制,这样也许就可以还世间一个如西周初年时的太平盛世。
不说孔子的愿望能不能实现,单说孔子心中向往的礼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情况。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有关西周礼制的礼书,实际上有三种,那就是《周礼》、《仪礼》、《礼记》。
《周礼》也被称为《周官》或者《周官经》,当然是被列入儒家的经典了。单看它后两个名字,就知道这是专门讲述周朝的官制的,它搜集西周王室官制以及战国时代各国制度,并且被添加了儒家政治理想,再进行适当增减编制而成的,据传是西汉时的河间献王刘德自民间收集而来。
自大禹建立了奴隶制政权之后,到西周时奴隶制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当繁荣的时期,因此,《周礼》未必是最早的,但一定是最完整的奴隶制政权的官制记录,应该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了。
关于《周礼》的原作者,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提到周公旦“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当然也有人认为出于战国,更有人认为应该成书于汉初。
《周礼》是讲周朝的官制的,而《礼记》则是讲述礼制、礼仪的了。书中解释仪礼的情况,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等的问答,说的就是个修身做人的准则。
但是《礼记》不仅讲要如何修身做人,其书中还涉及到众多门类,包括政治、律法、历史、祭祀、历法、地理等各方面都有涉及,也是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之时包括孔子在内的儒家所要倡导的政治和道德伦理思想。
《周礼》和《礼记》讲述了如何为官、怎样为官以及如何做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那么细化到个人身上,就是要如何做到上述两本书中礼制所要求的,这就要用到《仪礼》了。
《仪礼》原先就叫《礼》,后来相对于《礼记》,人们又称它为《礼经》,一个“经”字,就说明它跟其他典籍一样,虽然只是讲述各项礼仪的细节,但这些细节却是当时的士子大夫都必须要做到的范本了。
《仪礼》的作者有传说是周公旦或者孔子,几乎不可信,孔子做的工作大概是跟整理修订《诗经》一样的工作,原书已经不全,孔子整理出了其中的十七篇。
《仪礼》中讲述的各项礼仪主要就是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从成人到结婚再到社会交际等,就是如冠礼、婚礼、相见礼、燕礼、聘礼。
第二个方面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这个历程,于是就有丧礼、既夕礼等等。因为古时的人们对于死亡这件事的敬畏,所以生前有的那些交际应酬等等,到了死后当然要在丧礼上有很多礼节要求。
最后一个方面则是对一般贵族到高级贵族,有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等等,这是根据死者生前的地位不同,而按相应级别享受到的子孙的祭祀礼仪。
这样一看,不光是《仪礼》这一块细节讲述极其繁琐,连讲述官制的《周礼》与讲述成人后各项礼制的《礼记》都是比较复杂又琐碎,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简直无法接受。但是这所有的相关礼制和实施细节,已经关系到了每个人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对当时的政权统治与经济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虽然今天的我们早已脱离这种礼制束缚,但无可否认的是,“三礼”中的礼仪制度和礼仪内容,还是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少礼仪形式为后世所沿袭,其中一些更是延续到了今天。
百家号独家发布。
想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