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开篇之2孔子续篇

白癜风症状有那些 http://baidianfeng.39.net/bdfyy/210829/9377505.html

此篇为上篇孔子的续篇。我以原作者的结语为开始:

二十五史

原作者结语段:

孔子综合三代以来思想文化的精髋,寻求挽救世风颓废、礼乐崩坏的方法,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在孔子看来,仁就是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并尊重他人的人格,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礼是仁的规范。君对臣要惠,臣对君要忠,父对子要慈,子对父要孝,兄对弟要友,弟对兄要悌。“克己复礼为仁”。人们应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提倡为了实现仁的最高道德境界而献身,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的思想推行于政治上,就是行德治,礼治。做官的作风好比是风,而民众的作风好比是草,只要做官的行善务德,民众自然会服从。整顿政治的方法是正名,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而正名则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各种人都名副其实,不可徒有虚名,治理社会的具体办法是庶、富、教,就是首先要让人口多起来,然后使他们富裕起来,再对他们进行教化。反对苛刻的政治,说“苛政猛于虎”,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要“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使财富平均而没有穷人,使人民和平而不怕人少,使境内平安而不至倾危。孔子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将不义的富贵视若浮云。

以上就是作者的结语篇,我们现在的国家繁荣强盛,大家是否觉得有觉得该结语跟我们现在的生活很相像?

现在我来接着上篇介绍《书》《礼》《乐》《诗》《易》《春秋》,该书如下记载:

《书》又名《尚书》,是前代政治文献的汇编。孔子从周王室访得虞、夏、商、周的典籍三千多篇,从其中选出对入主有规范作用、足以垂世立教的典、谟、训、诰、誓、命等文体的文章一百篇,编成了该书。

《礼》指《士礼》,就是《仪礼》,其内容是关于士大夫应该掌握的冠、昏、饮、射、聘、觐、丧葬、祭祀的各种礼仪。孔子认为,礼是实现天下归仁和个人立身的重要手段。经过长期的搜集和实践,孔子终于对已经崩坏的礼有了全面的的掌握。总结三代礼仪的变化。他认为只有周礼方可纠正世风,说:“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从而将其著录于书。

《乐》即《乐书》,就是古代的歌曲。“诗言志,歌咏言”,孔子十分重视音乐对了解民情、陶冶情操、引导社会风气的作用。他用了很多精力搜集研究音乐,终于对音乐的规律有了深切体会,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嗷如也,译如也,以成。”孔子以乐作为教学的课程之一,但乐是否有书,古人争论很多,难以定断。

《诗》,后代又称《诗经》,是前代诗歌的选集。诗按性质和乐调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贵族应酬的歌曲,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音调比较沉厚,小雅音调比较优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章,音调节奏迟缓板滞,一唱三叹。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e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认为学诗,可以提高才智,搞好人的关系,表达思想情感,侍奉好父母和国君,增长见识。孔子搜集到三千多首诗,加以整理,选取其中有利于礼义施行的三百零五首,编成了《诗》。对每首诗,孔子都配以乐曲进行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颂之音。

《易》即《周易》,《易》本是古代占卜之书,相传于周文王对其进行整理,演绎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成为《周易》。孔子从四十岁开始学《易》,读的次数太多,连编联竹简的牛皮绳都多次磨断。孔子对《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写成了十翼,经过十翼的阐发,《周易》就不限于占筮之用,而是跨进了哲学的领域,成为一切道理的根本。

《春秋》是一部编年史书。据说孔子曾使子夏等十四人去周王室访书,求得一百二十国史书。孔子以鲁国编年史《春秋》为基础,根据尊奉周王室,总结三代历史发展法则的精神,对史事进行书写或删削,终于修成了自鲁隐公元年(前)至鲁哀公十四年(前),共二百四十二年的编年历史。子乙子注重史事记载的褒贬和正名,以其作为存王道和惩恶劝善的工具。孔子对此书极为重视,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很感谢作者,让我对很多我以前比较模糊的东西,有了一个了解,我会慢慢把自己所阅读的书籍在电脑上呈现给大家。一起前行勉励。为伟大的他们致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