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恋爱是一件甜蜜又痛苦的事情,分分合合,悲欢离别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让你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
而在今天,又来到了一年一度的七夕节日,这一天是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的日子,本来这个日子只是古代妇女的节日,压根儿就没有男人什么事,古代的女性会在这一天趁着天上的织女和情郎相见心情愉悦的时候来祈求织女赐给自己一双巧手,但是由于这个节日有着恋爱中的男女破镜重圆的寓意,因此也就成为了现代中国人的情人节。值此恋爱佳节之际,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明朝人他们是怎么谈恋爱的,他们的婚恋观,恋爱的方式又和现代人有哪些异同呢?
02
谈到传统的婚恋观,必然是躲不过我们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个过程。但是即便是媒婆,在古代也是分了好几种不同的。
明代有一种特殊媒婆是由官方设立的,被称之为“官媒”,这类媒婆并非明朝独有,自西周之时就有开设,职能主要是让辖区内的年轻男女在法律规定的年龄阶段里完成婚姻大事,并组织大规模的“相亲”,同时婚姻关系方面的法律判决也由这类“官媒”负责。
依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禁迁葬者与嫁殇者。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于刑者,归之于土。”
此后官媒经历过了千年的发展,地位相较于周朝时期没有那么崇高,并不是直接隶属于朝廷官方机构,而变成了地方德高望重的老人自己选出。
03
明代的官媒虽然并没有见诸于明朝典章制度记载,但是是确实存在的,在明代地方志和明朝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出现。根据明代地方志和文学作品的记述,此时的官媒也并不仅仅是做媒,还要负责女犯的看押,运送以及权贵之家放出的女奴的婚配。
同时权贵之家的千金小姐说媒也经常请官媒出面,其目的是为了招募新科进士入赘,官媒出面代表的是官方意志,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在明朝传奇小说中官媒为权贵家族说媒频率十分之高。
04
官媒之外更为常见的就是“私媒”,民间的婚嫁活动私媒几乎参与了婚嫁的每一个过程。按照记载,民间嫁娶需要先聘请媒人提亲,或者女方聘请媒人招婿,不管男女在这一过程都是相同的。之后媒人带着礼金上门求取女方的庚帖,并告知婚期和商议嫁娶,告知吉时,有时甚至会担当主持人,最后还要负责送新人入洞房,基本上是婚嫁的方方面面媒人都会参与。“私媒”在完成工作之后会得到一笔丰厚的佣金。
除此之外还有亲友做媒,以及自己做媒和以物为媒三种形式,亲友做媒就比较常见了,现在也很常见,就是亲朋好友比较了解你们两人的家境性格之类的,觉得比较般配,于是就给你们俩制造机会。至于自己做媒那就是比较放飞自我了,和现代人表白没什么区别,才子佳人私定终身就是这种“自媒”方式。而“物媒”则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定情信物”,将一件珍爱之物交付给对方,以此为媒,情定终身。
05
封建社会礼法森严,一般情况是不允许青年男女自作主张觉得自己的婚姻大事,然而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逐步的开放,开始不断有人敢于追逐自己的感情,这也就是为什么明代才子佳人小说中有大量的情侣不顾世俗礼法勇敢追寻自己的爱情的原因。这折射出了商品经济对人们恋爱观念带来的极大冲击,使得“媒妁之言”这一传统婚恋方式在恋爱婚姻中的缔结关系逐渐弱化。
在明代,男女们追逐自己爱情的良辰佳节并非是七夕,而是在元宵节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这是明代著名大才子唐寅唐伯虎所作的《元宵》,描绘了一幅乡民村女在元宵夜观灯和欣赏歌舞社戏的盛况,元宵节在古代佳节之中含有团圆之意,而在这一天,大量的年轻男女都会聚集在一起参加或是官方或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娱乐活动。
06
在盛大的灯会下,来来往往的人流中遇到自己相谈甚欢的喜爱之人,元宵节男女追求恋爱的这一过程十分短暂但也很普遍,很快就能缔结成一段姻缘。
由于明代时期的灯会更是远超历朝历代,所以元宵节定情,恋爱的人也是远比前朝多出数倍。根据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永乐时期灯会就会连续举办十天之久,到了宣德年间又将灯会时间增加到二十天,大半个月都会有大量民众来参与灯会,年轻男女因此缔结良缘者不在少数。
07
封建社会时期原本对于女子人身限制极其严格,一般情况是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的,但是在元宵节这一天,年轻女子们解除了这层限制,可以在这天自由外出,纵乐狂欢。
人们被节日热烈的气氛所吸引,纷纷走出家门,打破平日里的束缚,享受节日带来的欢乐,很容易就引起平日蓄积的情感的爆发,再加上元宵节的盛会又是在夜晚,“男女混杂,缁素不分”,观灯的年轻男女就会很容易的发生浪漫的爱情故事,未婚男女多借此机会寻觅自己一生的缘分,这也让元宵节成为了古代的“情人节”。
08
在古代,一对恋人确定关系后,他们也会像现代人一样做很多浪漫的事,当然了,任何浪漫的事都比不上“山盟海誓”来得重要。
现代男女会借各种机会表白心迹,倾诉自己对另一半热烈的爱慕之情,诉说自己对另一半爱情的忠贞,古代也是一样的,他们也会有类似“同心锁”之类的操作。在我们的习俗之中,掌管姻缘的是月亮,因此热恋中的男女都会在月下定情盟誓,并经常祭拜月妃嫦娥和月老,其中以女子为主,女子大多会祈求如意郎君能和自己在一起长长久久,平安团圆之类的。
比如“月儿月儿,惟有你照人两地相思,我求你替我做一张主,早遂良姻,我今日拜你几拜。拜祷婵娟拜祷婵娟,成人之美,愿百年共效于飞。”
09
同时古代信仰之中还将“花神”和“镇海龙王”视为爱情的保护神,因此明代时期花神信仰则特别受欢迎,清人顾禄在《桐桥倚棹录》中就记载“虎丘花神庙不止一所,有新旧之别。桐桥内花神庙祠司花神像,神姓李,冥封永南王,傍列十二花神。明洪武中建,为园客赛愿之地。岁凡二月十二百花生日,笙歌酬答,各极其盛。”
这些都表明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崇尚,虽然说明代中后期已经出现了对传统婚恋观念的反抗意识,但是始终没有摆脱“缘分天注定”的观念,无法反抗不合理的婚姻,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抚慰,借助“天命”来实现自己心中美满爱情的无奈心理。
10
明代恋爱之中的男女除了十分重视对于神灵的祭拜以外,也十分重视“定情信物”在双方之间的联系,玉石,花草,手帕,绣花鞋,头发都是比较常见的“定情信物”。
比如《焚香记》里敫桂英与丈夫王魁分别时,剪下一缕头发赠与王魁,以盼此情永不相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作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送给心上人,表达无以复加的爱意,头发自然最合适不过,所以女子经常会剪落一束青丝赠送给情郎做定情物品。
11
爱情是无法把握的,恋爱的过程也是曲折的,而这些定情信物成为了恋人之间联系彼此的纽带,不管山高水长,看见物品就仿佛恋人在身边一样,这反映出了明代男女对于美好感情的向往。这也侧面显示了明代年轻男女向往自由恋爱和对忠贞爱情的追求,表现出了他们对封建礼教下传统婚姻制度强烈的反抗精神。
同时在民间神灵崇拜信仰下,爱情信物也被赋予了强烈的民俗爱情文化和情感,拥有了浪漫,美好,幸福的内涵,成为了古代恋爱生活中的一种典型的民俗符号。它用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普通民众们对于爱情的理想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