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年前人与神对话的地方祭坛

祭坛是史前社会后期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末期的文化中都有发现,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细微差异。

如东北“红山文化”、西北“齐家文化”、内蒙古阿善第三期文化祭坛,安徽凌家滩文化祭坛,东南部崧泽文化祭坛、良渚文化祭坛,还有湖南境内的城头山大溪文化祭坛。就时代而言,这些祭坛约在公元前至公元前年之间。

瑶山祭坛红山文化祭坛

一、文献记载

《说文》:“壇,祭壇场也,从土亶声”,壇为土筑的高台,本义在左边的“土”,所谓集土筑者也,甲骨文中“土”字与祭祀有关,筑土为坛与祭祀活动有密切联系,文献中,壇有朝会、盟誓、拜将、祭祀等多种功能。

至于祭祀对象,大致分为天、地、神鬼,《周礼大宗伯》记载: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梗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有)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樱、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以砺疈(屁)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献裸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楠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蒸冬享先王。

《周礼》

严格来说,祭祀二字各有专职,祭指地祗,祀指天神,即祀天、祭地。《周礼正义》记载:

此经通例,天神云祀,地示云祭,人鬼云享,三者对文则异,文亦通。

所以说,祭坛源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祭天礼地是其主要功能。

二、考古发现

主要分布于西拉木伦河流域和努鲁尔虎山的红山文化晚期的祭坛比较典型,年代约为公元前至公元前年,东山嘴和牛河梁最具代表性。

(1)东山嘴遗址

东山嘴遗址坐落在三面环山的梁岗上,东临大凌河,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砌石方形基址为中心,内有3处石堆,方形基址的东西两侧各有砌石墙基,南部是石圆圈台址,台址以南有三个相连的圆形石堆;出土陶器、石器、兽骨,尤其是双龙首玉璜和玉鸮以及20余件陶塑,有2件是缺头和右臂的裸体孕妇塑像,皆在石圆圈的东北侧。

东山嘴遗址

这组石砌建筑基址布局讲究,注重对称,按南北轴线分布,有中心和两翼的主次之分,南北方圆对应。遗址面对开阔河川和梁顶,多处基址都置有石堆,亦出土陶塑人像群,这当是时人从事包括祭祀在内的社会活动的一个中心场所。

(2)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一带,已发现数十处红山文化晚期礼仪性遗址,这些遗址往往位于某处山丘的顶端,彼此对峙相望。牛河梁第一地点的主体是位于山顶的长方形平台,发掘者称“庙台”,平台南缘以南18米处有一组半地穴式建筑,内有残块,多为泥质建筑构件、泥塑造像和陶器,造像有人形和动物形,可辨认的人像皆为女性,研究者称为“女神庙”。

红山文化女神像

牛河梁第二地点,有四冢一坛,祭坛是上下的三重圆形结构,四座积石冢位于牛河梁主梁顶南端斜坡上,东西一行排列,冢上覆盖堆积土。牛河梁第五地点,有双冢一坛,祭坛位于两冢之间,呈方形。

此外,在兴隆洼文化和阜新胡头沟遗址都发现石圆圈遗迹,应是小型祭坛。

(3)凌家滩遗址

安徽凌家滩遗址在年和年的发掘中,发现了祭坛及坛上的祭祀坑和积石圈,红烧土铺垫的广场遗迹,同时又在祭坛周边和坛面上清理墓葬53座。

凌家滩遗址

祭坛距今约年,有三个特点:位于墓地中心最高处,平面是不规则圆角长方形,中间高四周低;分两次建成,第二次在第一次建筑的基础上修建,规模较早期有所扩大,结构趋于简单;祭坛表面有3处祭祀坑、4处积石圈。

近期热文:

农作物的驯化,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

良渚人心中的圣地——祭坛

诗与远方:丝绸在中国的“艺术价值”

世界五大古文字,凝结人类祖先智慧

在中国扇文化中:扇在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楛(hù)矢石砮(nǔ)——关东最古老民族的奇特物产

极简丝绸发展史,每次读完都热血沸腾

古代官员手册:《吏学指南》

明末清初,中国的思想启蒙之父

盘庚迁殷:拉开千年帝都的序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