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当代作家贾大山曾说:“我也想效法古人,昼有所为,夜有所告,以摄意心。告天?天无言。告地?地无语。告妻?夫妻相爱情深,难免护短。”

踌躇间,看见小孙女,活泼可爱,一片天真,也懂事了,于是得一方便法门:昼之所为,夜必告小孙女,不敢告者则不为也。

连在小孙女面前不好启齿的事情都不为,可见贾先生律己之严。他扎根一隅,默默奉献,一生勤勉,两袖清风。他这一生,留下的不仅仅有独具气韵的文学作品,还有比任何文学作品都感人的精神品质。

类似的故事,古代也有——

蘧伯玉是春秋末年卫国大夫。当时卫国的君主卫灵公,有一位贤惠的夫人。有一天晚上,卫灵公与夫人坐在屋子里闲聊,忽然听得远处传来车驾的声音,这声音越来越清晰,这马车自然也越来越近,眼看着这车就要从宫门前飞驰而过。可就在这时,马车的声音不见了,车子似乎停了下来。又过了那么一小会儿,马蹄的踢踏声,车轮的枝扭声重新又响了起来,听起来那车已过宫门而去。

卫灵公很奇怪,说这是谁的车啊,怎么这么怪?他的夫人说,这一定是蘧伯玉的车。卫灵公越发的奇怪了:“夫人,你们都没出去看,怎么就知道是蘧伯玉的车子呢?”夫人答道:“我听说,为了表达对君王的敬意,路过宫门要停车下马,步行而过。真正的忠臣孝子,不只因为光天化日才持节守信,更不因为独处暗室就放纵堕落。蘧伯玉是我们卫国的贤人,对朝廷尊敬有加,为人仁爱而智慧。他一定不会因为是在夜里就不遵礼节,驾车奔驰而过。因此这一定是他了。”

一个真正的仁人,不仅在众人面前表现得谨小慎微,即使在无人独处之时,也会做到良知上的安然,正如《菜根谭》里所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

陆机《猛虎行》中有“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白居易《感鹤》里也说:“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传说孔子经过盗泉时,因泉名为“盗”,虽口渴也不饮,见《尸子·卷下》。不饮盗泉之水,表面意思是,只因此泉名为盗泉,所以即使口渴,也绝不饮用一滴。后用于表示坚守节操,不污其行的高尚节操。

而修仁最重要的是克制私欲,让自己不轻易被私欲所蒙蔽,时时都能做到自我的归真,正如老子所讲的“自胜者强”。古代的“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行为规范,还泛指“天理”,颜回所说的“克己复礼”,指的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复原其天理,遵循其无私的天性。克己工夫,全在一个勿字,非天理的听,不听,非天理的视,不视,非天理的言不言,非天理的动不动。人有自然的欲望,也有分外的私欲,这两者如何分别呢?举个简单的例子,饿了,是自然欲;馋了,则是分外私欲。

朱子解克己复礼,其言曰:“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明;瓦砾lì既扫,则室自清。”又曰:“克己复礼,间不容发,无私便是仁。”又曰:“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得人欲,乃能复礼。”又曰:“敬如治田灌溉,克己如去恶草。”王阳明有云:“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一个人,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论语·子罕篇》里,颜渊就说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礼的本质是诚敬,仁爱。依礼行事,非礼不行,克己复礼,是修“仁”的最主要途径。孔子的礼也不是固守成规的,孔子擅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只要这个礼对克制人的私欲有用,他都会拿来用,他心中的仁道不依附于任何一种固定的礼,哪怕是周礼,他也不是全盘接受的。他没有把周礼搁置在所有行为规范之上,他说:“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他不倡导夏礼,不倡导殷商之礼,而力推周礼,有一部分原因就只是因为今人正在使用的礼是周礼而已,这样就好随时随地顺景顺势施教。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实践,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对你来说,天下的一切都归于仁了。修仁德,完全在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但我一定会按照先生的这话去实行。”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8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