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守护山东滕州特大盗墓案中的珍贵

白癜风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

年12月26日,由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众志成城守护文明——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其中,“山东滕州2.10大韩村特大盗墓案”作为14个要案的其中一个参加了此次成果展,共展出涉案文物9件,考古发掘品21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部分重要文物介绍如下:

1.春秋时期兽耳青铜壶(2件)(图1)

图1兽耳青铜壶

高47、口径18厘米,三级文物。

壶主要用为盛酒器,《诗经.大雅.韩奕》载:“清酒百壶”,说明了西周时期壶的用途。东周文献《仪礼》《周礼》亦记以壶为盛酒器。而《周礼·夏官·挈壶氏》载“掌挈壶以令军井”,故此时壶亦为盛水器。青铜壶始见于商代中期,流行于西周至汉代。此青铜壶为圆腹壶,带平盖,盖顶有一环钮,壶微侈口,颈宽,颈两侧设兽首半环形耳,下腹呈圆球形,素面无纹饰,壶圈足较高。

此种平盖小口形制青铜壶,通常为双耳带提梁或配双环耳,山东地区枣庄东江村春秋早期墓M3出土的囻君妇媿壶与此壶器形相似,但无盖并多二环耳,且腹部比此壶略宽大,上饰瓦纹。春秋晚期齐国墓葬出土了诸多与此壶器形类似的青铜壶,如临朐杨善墓出土的公子土折壶及莱芜西上崮墓出土的提梁壶,它们在颈部与腹部与此壶有诸多相似之处。此式样青铜壶的发现填补了春秋晚期的带盖兽耳青铜壶的缺环。

2.春秋时期青铜盖豆(2件)(图2)

图2青铜盖豆

高27、腹径25厘米,三级文物。

豆为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以及黍稷类食物的器皿。陶豆始见于新时期时代,商周时期,陶豆仍是最常见的日用陶器。青铜豆始见于商后期,通行于两周,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此青铜豆有盖,盖顶作圈足形捉手。器盖相合作扁圆形,口沿以子母口相扣合,口沿下方对称饰二环耳,其中一豆一环耳残,豆柄较粗短,圈足扁平,整器素面。

盖豆为春秋时期新见器类,此青铜豆与中原地区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M春秋晚期墓葬出土的青铜豆形制相同,但多一对环耳。山东地区,薛国故城M6:3出土的青铜豆与此豆相似,但薛国故城出土的青铜豆豆柄与圈足连接处有明显收腰,可见此器物与薛国青铜器有明显相互影响的关系。

3.春秋时期青铜敦(2件)(图3)

图3青铜敦

高10、腹径29厘米,三级文物。

敦为盛放黍、稷、稻、粮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秦代以后消失。此青铜敦器盖相合呈扁椭圆形,盖中部对称饰二环耳,器腹较盖略深,口沿下部饰二对称环耳,平底,素面。此青铜敦在器形上与山东莒南大店老龙腰春秋晚期莒国大墓M1:15及临沂凤凰岭东周墓葬出土的春秋中晚期的青铜敦器形较为相似,其中莒国大墓青铜敦盖顶另有三枚环耳。

4.春秋时期青铜镈(4件)(图4、图5)

图4青铜镈图5青铜镈悬钮(局部)

三级文物。

镈为一种钟体有悬钮、平口、击奏体鸣的大型乐器,其钮部多附有蟠曲堆垛的兽形纹饰,无枚或有扁圆及其他形制的枚,依据体腔横截面可分为扁椭圆体与合瓦体两种类型。镈盛行于东周时期,为贵族宴飨或祭祀时,与编钟、编磬相和使用的乐器。春秋中晚期以来,有以镈自名的青铜乐器,但仅限于山东地区的齐、邾、等国。如齐叔尸镈、齐素命镈、邾公孙班镈,另有近年出土公镈3件。

此4件镈保存基本完好,大小相次,钮作蟠螭纹繁钮,平舞,腔体截面为合瓦形,两铣弧度极微,近于斜直。每件镈有枚36个,作圆乳钉形,篆间与鼓部无纹饰。此套镈与滕州庄里西出土的4件春秋晚期镈形制类似,但此套镈钮部较简单。

5.春秋时期四耳青铜壶(2件)(图6)

图6四耳青铜壶

高46、口径16厘米,三级文物。

此壶带平盖,上有半环形钮,壶口微侈,颈部较短,腹圆鼓,上腹及下腹分饰一对环耳,腹部饰四条弦纹,壶底无圈足。此形制壶在中原地区及山东地区均比较少见,莒县天井汪出土的春秋中期青铜壶与此壶器形相似,但其盖顶饰3枚环钮,壶颈略短,下腹部环耳与上腹部环耳垂直分布,底部有矮圈足。此壶的发现为学界研究春秋时期海岱地区青铜器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文章来源:《收藏家》期《山东滕州特大盗墓案文物赏析》作者:李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