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私礼与国家公制开元后礼的分期

中国自上古三皇五帝开始,就有了礼仪,只是当时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制,当经历夏朝和商朝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人们对礼仪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优化,在西周时期,逐渐形成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至此周礼成为历朝历代所效仿的榜样!

从秦汉到隋唐之前,这几百年的时间里,虽然有着一些调整,但还是以周礼为核心进行优化;

而封建礼制的主体就是“五礼”,分别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在盛世大唐时期,礼制经历四次调整,分别是贞观礼、显庆礼、开元礼、开元后礼四个阶段。本篇主要内容是了解开元后礼的发展情况!

开元后礼在唐玄宗时期的变化

1,唐玄宗对皇帝“私”礼的调整

首先,皇家祭祀的变化;按照开元礼改制前的规矩,皇帝在进行皇家祭祀时,在每室要做到笾、豆各准备十二个(笾和豆是古代祭祀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而开元后礼当中要求把每室增加为十八个,然后把“美食甘脂”改为“常吃的食物”。

除此之外,在唐玄宗的天宝年间,在祭祀的时间安排上也有调整,之前只有时祭(四季而祭祀),改制后增加一项朔望上食(就是指每月初一和十五都要进献食物并祭拜),而对皇家祭祀最大的改变是把陵祭变为庙祭。

其次,围绕皇帝的生日等方面所做的礼制调整;开元十六年,当时有大臣提议给唐玄宗的潜邸兴庆宫增设一座五龙祠,专门用来祭祀神灵,希望得到神灵庇佑,接着在开元第十八年为皇帝的生日设立一个千秋节。

这个节日至此固定下来,每一年千秋节的时候,会在唐玄宗的潜邸兴庆宫摆下隆重的宴席,然后皇帝和群臣汇聚一堂,接着按照礼仪步骤由群臣向皇帝献甘露和敬万岁酒。

根据史书记载,以上的改制虽然很多是大臣提议的,但是没有皇帝的同意,也不可能实现改变,所以还是皇帝本身想要改变,只是大臣们给了诸多理由而已!

2,唐玄宗为何要改制“私”礼

首先,为了体现自己的独有的权威性;通过前面的改制的细节可以看出,每一项细节都是在打破之前固有的祭祀礼制,唐玄宗作为唐朝中期最重要的君主,他的确为唐朝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点在开元十年以后就已经体现得非常明显,并不是靠吹嘘而来;

因此唐玄宗认为自己已经是了不起的君主,就希望通过礼制给自己带来一些诸多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和权威性,例如千秋节;

因为封建礼制一直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一个规制,即便是皇帝行事也要在礼制的范围内,所以唐玄宗想要体现自己的权威性,就得改变礼制的部分内容!

其次,唐玄宗为国家财政减负;前面提到祭祀礼仪改制最大的一点是把陵祭改为庙祭,而这个改动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所谓陵祭,是要先到皇的陵寝所在地去祭拜,这中间需要提前准备的时间要长很多,同时皇帝带着一大帮子人离开京城,这个需要安排的保卫人员更是不知凡几,所以需要花费的钱财也要增加很多倍;

相反庙祭,就只需要准备好祭祀所用之物,然后在皇城的太庙进行祭祀就完事了,相对来说不需要劳师动众,可以为国库节约一大笔钱财。对于唐玄宗为何要把陵祭改为庙祭的具体原因,已经无从得知,但是唐玄宗的这个行为可以让他减轻很多人的负担!

开元后礼在安史之乱后的变化

1,皇帝在国家公制的变化

首先,在唐肃宗时期基本上还是延续唐玄宗时期的祭祀制度,不过唐肃宗比起父亲唐玄宗更喜欢道教,还特意为“太一”设立独祭的祭祀礼仪,公元年,唐肃宗京城南郊圜丘东建立太一神坛。

然后还把道教的九宫贵神也奉在此地进行祭拜,此举的目的是把道教至高神和对皇帝的祈福一起进行!

其次,在唐代宗时期,开始把礼制当中融合的道教礼仪转变成佛教礼仪,并且唐代宗还让全国各地修建寺庙,每当天灾降临,皇帝和百姓祈福都是祭拜佛教神明,包括皇帝的生日和斋祭行香都会请大德高僧来举行仪式,因而在唐代宗时期其实把开元后礼形成一种带着儒释道三种文化特征的礼仪制度!

其三,唐德宗时期再一次发生改变,这次的改变则礼制回到开元年间最初的状态,因为唐朝基本上度过安史之乱带来的困苦,所以群臣开始谏言要一儒家思想作为唯一的政治思想,因而礼制内容也要以儒家思想为主,之前的到家、佛家都应该剔除在礼制之外;

于是唐德宗任命颜真卿为礼仪使,命颜真卿专门修撰《大唐元陵仪注》,这个举动是告诉天下人,唐玄宗在开元年间确立的《开元礼》要再次全部回归到朝廷!

在当时的唐朝特意指出要把《开元礼》列入朝廷人才选拔考核的学科当中,作为“国家盛典”和齐家治国的理论指导知识,相当于把《开元礼》与儒学章典三《礼》同等对待,提高《开元礼》在国家典制中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意义。

2,安史之乱后为什么要发生多次改制

其实这个事情也是非常正常一种现象,例如自古以来很多人喜欢求神拜佛,希望上天神灵能护佑自己升官发财或者是送给自己其他什么机会,也许求神拜佛不会有什么实际性的作用,但是通过求神拜佛,就能有一种寄托和念想!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琢磨各种事情,时间长了就会觉得特别累,但是求神拜佛之后,人的心里会认为除了自己之外,还有神灵在保佑自己,所以人干起事来会更有动力,这便是一个人的心理作用!

当然也有人盲目地认为真的可以通过求神拜佛会得到什么,这类人才是常说的迷信!

同理,把这个心理放到唐朝皇帝身上,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的皇帝,唐肃宗、唐代宗是直接经历者,尤其是唐肃宗就是于是安史之乱才上位的,而因为安史之乱让他的皇帝生涯过得特别累,所以他比唐玄宗更信仰道教,就是把自己心中的累寄托给道教神灵,即便如此,唐肃宗也只是当了几年皇帝就驾崩了;

而后面的代宗皇帝则是还要接手安史之乱留下的烂摊子,他同样过得很辛苦,因而唐代宗是通过佛家信仰来缓解自己的内心情绪,从而维持自己的皇帝生涯,否则心理崩溃则引发不可估量的政治后果!

开元后礼变流背后真相

首先,所谓开元后礼,并没有成为一本礼制典籍,只是历史学家对《开元礼》诞生之后依然在发生变化,然后把这些变化称之为开元后礼!

从唐德宗到唐穆宗结束,中间还有唐顺宗和唐宪宗,这四位皇帝做的改制便是把国家公制和皇权结合起来,不再是分开的状态,所以这一期间的“开元后礼”改制是唐朝后期的朝廷礼制有着重大影响!

从唐德宗开始,唐朝的割据势力变得严重起来,那些地方军阀势力,表面上是唐朝的臣属,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因而唐德宗等皇帝对开元后礼的改变,主要是想通过礼制改革,把之前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专权的政治局势再拉回来,不希望全国各地再继续割据下去!

其次,实际上开元后礼一直在围绕皇帝“私”礼和国际公制在进行改革,但是不管是皇帝私礼,还是国家公制,其实本质都是在维护封建帝王的权威和封建王朝的统治。

因为所谓皇帝“私”礼,只是相对的说法,封建王朝时期就连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那有关皇帝的一切都不是私事,都是封建王朝的公事,只不过在开元礼之前事故意分开,没有直接结合在一起,而开元后礼就是让皇帝私礼和国家公制完全合在一起。

确立皇帝祭祀太庙的重要性,就是在强调皇帝地位的“至高”,而祭祀太庙的本质就是国家公制,包括皇帝的生日,看起来只是皇帝过生日而已,但实际上这件事情是唐朝天下万民的大事,总之跟皇帝有关的一切事宜,都是封建王朝的公事!

综上所述,从唐玄宗确立《开元礼》之后,他又立马对自己确立的开元礼进行改制,唐玄宗当时更多是彰显和确立自己未来的历史地位,以及宣扬自身开创的功绩;

但是到后来的几代皇帝都在围绕皇帝“私”礼与国家公制进行调整,他们做这些根本原因就是自己的皇权地位逐渐在降低,然后希望通过礼制改革赖改变自己的局面,所以在《开元礼》的基础上又形成一个“开元后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