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重文轻武凭才取士,士子光宗耀祖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119/6010333.html

在下乃大宋年间一举人,正打算进京去参加礼部筹办的省试。哈?各位问我能不能高中?嘿嘿嘿,实不相瞒我觉得八九不离十能行,最不济也能被赐个出身。你问我为啥?因为咱们大宋朝的科举制度可是凭才取士,公平公开公正;何况在下自认为肚子里这点学问是可以应付考试的,毕竟咱也是也是考过几次的人了,算算次数也该中了。各位好奇我落榜这么多次为啥还要积极的去考?你们觉得我说最不济被赐个出身是吹牛?差矣差矣。看来各位对我大宋科举取士制度不太了解呀,且听我慢慢道来,让在下带各位了解一下大宋朝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至我大宋已经有几百年了。这几百年中,历朝历代都对科举制度有所革新,我大宋朝廷也不例外,在朝廷诸公不断改革下,当今科举制度已经比较完善。

一、大宋重文轻武,放宽范围,文人科举更加得到重视

我大宋朝科举虽然承袭唐时科举制度,仍然设立常科、制科、武举三类。但是却又有所不同,朝廷将常科进行了缩减,由唐时的五十多种减到十种并逐步把常科集中到其中的进士科。由于我大宋是借用军方立国,因此太祖皇帝登基后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政策,于是,进士科更加受到重视。朝廷为了让更多的文人进入朝堂谋事,便放宽进士录取的范围,并将进士分为三等,即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这三等次下来,一科能够中两百余人多者甚至能到数百余;此外朝廷还会对于多次应试不中的士子开天恩,特赐各种出身地位,说到这,不禁想到如果我此次再不中估计就能特赐出身咯,说到这里各位知道我为啥说最不济也能被赐个出身了吧。这样一来,招录的名额也就增多了,给了更多士子得以进入朝堂的机会,在录取范围放宽以及会赐各种出身后,咱们这些钻研学问士子也算是有了极大的自信和把握能够高中,最不济多考几次混个出身呗,积极性自然也就高了。

二、改良考试、阅卷方式提高考试公平性

自隋唐时代创立科举制度以来,已经经历了几百个年头了,士子和考官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徇私舞弊的经验与技巧,因此造成了唐朝末年科举舞弊成风,极大的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朝廷也算是费尽了心思。

首先,在考前,考官人选是没有人知道的就连考官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今年科举的考官,直到临考之时朝廷才临时委派。考官接到委派后,不能有任何怠慢,需要即刻启程前往考场进行封闭式管理,不得与外界有任何联系,直至工作结束方可获得自由。同样,考生在开考之前也要进入贡院进行封闭式管理,在考试结束前不得离开。

其次,朝廷也考虑到了阅卷时可能作弊的情况。因此,朝廷要求在批阅试卷之前要对考生答卷进行糊名和誊录处理。所谓糊名,即把考生的姓名、籍贯用白纸密封遮挡不让评阅人看到是谁的卷子。朝廷采用这个方法没多久后,发现即便采用了这种方法阅卷人还会有通过笔迹徇私舞弊的可能性,于是咱们朝廷便采取了誊录这一方法。所谓誊录,顾名思义,即安排专人将考生答卷重新誊录一遍。害,各位不得不说朝廷这招可是真绝,这样一来,阅卷考官不但不知道考生的姓名籍贯,甚至连笔迹都无法辨认。此举措一出,极大的保障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最后,朝廷还采取了一个唤作别头试的考试方法,这种方法是为了考生和考官避嫌而设立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如果考生和考官存在亲属、同门、师生关系,则考生就要去别置考场进行考试,以此来避免作弊事情的发生。

除了上面几种防止考试中的措施之外,我大宋朝廷还做了两件深得士子之心的事情。那就是废除了公荐制和公卷制。所谓公荐制,则是荐举制度在科举制度中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制度同隋唐之前一样,注重出身门第;公卷制则是在正式参加州试、省试之前,考生将自己平日所作的诗文作品拿给有学问的官员审评,以此来扩大自己在大众中的知名度,用作被录取时的参考依据,然而有部分考生有财无才的人花高价钱买他人的诗歌作品来冒充自己所作,以此来换取功名。这两种制度对于咱们这些底层的士子可以说是是特别不公平,怨其久矣,如今朝廷废止了这两个制度,可谓时大快人心。

朝廷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让我们这些读书人对我大宋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很是放心,看到了公平性,我们自然也就有很大的积极性和自信来参加科举考试了。

三、改革考试内容,凭能力取士

大家已经知道,我大宋朝的科举制度是沿袭唐朝时的科举制度而来。根据唐时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入仕的主要科目为明经和进士。明经主要考查考生帖经和墨义,说白了就是拼记忆能力,除了考查记忆能力之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实际用途;进士科的主要考查方向则是考生的诗赋能力。各位可能发现了,所考的主要科目考查内容不注重实际,结果导致选拔出来的人只有吟诗作赋之才而无治国安邦之能。我大宋朝廷也看到了这一弊端,因此朝廷对大宋科举考试内容一直进行着相关改革。经过历代不断的改革,最终朝廷废除了进士科以外的其他科目,并且增加了经义策论这一考试内容,主要目的是要求考生理解经义并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见解。此外朝廷还设置了一部分著作(《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论语》、《孟子》)固定为必考科目。通过以上两种改革,许多心怀治国之策而不擅长吟诗作赋的读书人得以进入朝堂效力;同时天下读书人也有了一个重点钻研方向,这让我们这些读书更加有了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光宗耀宗的积极性。

四、固定殿试制度,入选者皆为天子门生

我大宋朝廷可谓是重视文人的典范。凡在省试高中者皆要去金銮殿觐见圣上进行殿试,凡上皇榜者皆为天子门生。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个朝代把这个事情固定为常态哩,然而我大宋皇帝却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天子不仅要亲自考查省试高中者,而且还要举办盛典亲自宣读登科进士的排名,并为登科进士设宴祝贺。可以说,在我朝,读书人高中后能够享受无比尊贵的荣耀。有了这种尊贵的荣耀,哪个读书人不想去风光一把?因此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积极性也就不断提高了。

五、科举考试是改变门第的重要途径

科举制度的出现,让底层穷苦大众有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渠道。我大宋朝的科举制度经过不断革新,已经达到了科举考试不看考生门第只看自身才能择优录取的地步。这更加让底层的文人看到了改变阶级的希望,正如在下,家境贫寒,但是还是会倾全家之力来参加考试,这是为何?一旦高中或者被特赐出身,则能入朝为官改变自己原本贫困劳苦的命运,让自己和家人都有一个不错的未来,如果运气好最后身居高位甚至还可以让整个家族得到振兴。你们说这样好的前途未来值不值得我去拼一拼?

六、科举制度的弊端

在听完在下上述所言后,想必有人发问了,你大宋的科举制度真就那么完善没有一点缺陷吗?各位且听我说,在下自以为我大宋朝科举制度也是存在一些弊端的。

首先,咱们朝廷自立国以来便重文抑武,历代屡开恩科和特奏令,不断增加中榜文人数量。在历经数代后,导致了文官人数剧增,导致了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行政效率降低、政府财政压力加剧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是不利于我大宋王朝的发展的。

其次,朝廷重视进士科轻视武举,导致了部分优秀的武士难以进入朝廷为国效力,埋下了武将断层的隐患。

七、对科举制度的评价

我大宋朝的科举制度上承隋唐,却勇于改革创新,对科举考试各项事项严格要求,力求考试公平、选拔公正,同时杜绝了在科举方面的官场腐败;改革考试内容和考察方向,力求选拔出真正的治国理政之才;废除科举中的弊制,真正让底层士子看到了入朝为官、为国效力、光宗耀祖的希望。此外,我大宋朝科举杜绝了仕宦大族把持科举的现象,无论贫富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人人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同时还让这种轻门第、重才学的观念深入人心。

虽然朝廷的制度还存在冗官和轻武的弊端,但是现阶段这些弊端还不足以动摇根基,至少在现在来讲,我大宋朝的科举制度是利大于弊的。

听在下讲到这里,大家应该对我大宋朝的科举制度有所了解了吧。想必应该也明白了在下为何落榜多次却仍然积极投入到赶考中去,也明白了我为啥说最不济也会被特赐个出身进而入朝为官了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7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