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跪拜礼礼节的探讨

关于“跪拜礼”礼节的探讨

枯木

关于跪拜礼如今争论的不少,究竟是传统良俗还是封建糟粕,我们文章我们进行了一些探讨,感觉有必要进行深入讨论,探索跪拜礼的起源、形式以及表达的是何种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进化演绎的,然后我们再去讨论跪拜礼是否该予以继承还是抛弃。

跪拜礼源远流长,现有文字记录和其他考古资料证实,早在原始社会就存在了。如今的甲骨文尚未发现关于跪拜的字,其中主要原因是甲骨文研究也是近百年,不少含字的甲骨在以前只是作为药物来治病,直到近代才得以专项研究,因此缺失很多,有些字没有发现不代表没有。在金文里面有“拜”字,即“”。金文==(麦,谷物)+(手,持握),有的金文为(手)+(页,磕头)。从象形字可以看出,最早的“拜”是指用双手拿着谷物虔诚祈祷,是一种祭祀形式,意思是祈求神灵保佑,庆祝和祈求农作物丰收。

“拜”在籀文(比,并)+(两手),表示双手合十。篆文将金文的“麦”写成似“麦”似“手”的(有的解释认为是“手”加一横代表地似乎有点牵强),隶书将篆文的“手”写成,《説文解字》:,手至地也。从手,从。解释“拜”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引用汉代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拜手,稽手。传:“拜首,首至手”。从字的的演化来看,从最初的手拿谷物变成象征性的双手合十,或者双手相握,高过头顶,作揖、拱手的形式来行礼,表达崇敬和虔诚的心情。

从以上来看,拜主要是手和头部的形式。进入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统治阶级制定了严格的礼仪制度,通过这些制度来约束社会规范,比如《周礼·春官·太祝》中有“九拜”:”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

有不少学者研究九拜的具体形式,但是,不少对拜、拱、作揖、叩首、稽颡、稽首等几个概念说的比较含糊,或者是没有分清楚。我们来具体分辨一下。

“拜”就是双手合十或者相握(依据象形而来),然后向下到底的过程。拜表示最高的崇敬,而且在古代拜和跪结合在一起,下面再解释。

“叩首”即以头部触地的礼仪。其动作就是身体不起来,而头在地面,用头叩触地面三次。

“稽颡”就是双膝跪地,把额头触地,停留一段时间。稽颡要比叩首礼节更重,头部接触地的面积要更大。稽颡和稽首最大区别就是是否用双手作揖打拱。

“稽首”是九拜最尊崇的礼节,行礼者双膝跪地,双手先拱手,然后向下扣地,头部缓慢下垂触地,手前头后,停留片刻的礼仪,后代称之为“五体投地”。

“拱”是双手相握抱拳,《说文》:“拱,敛手也”,注:“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

“作揖”也应该是在路上行礼的方式,双手合十或者相握,连带腰部弯腰动作。据《周礼·秋官司仪》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这些作揖的方法仍然不免要区分许多等级,尽可以不去管它,现代人只要吸取最简便的作揖方法就行了。作揖的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则为凶拜,可用于吊丧。男女则相反。

我们要明确,九拜形式是针对的正式场合,而在古代,一直到东汉以前,人们是没有座椅的,人们聚会或者在家里都是席地而坐,因此行礼的前提都是以跪的形式进行的,不跪不成拜。“拜”和“稽颡”的区别是拜要拱手作揖,稽颡是不作揖,只是额头触地停留一段时间,二者都是跪姿。而有些学者在此理解不透,往往含糊其辞。比如《仪礼·士丧礼》: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成踊。,《礼记·檀弓下》: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这样就可以解释通为何稽颡而不拜。

理解以上几个名词和区别以后,就比较好理解“九拜”的几种情况了。“稽首”是九拜里面最隆重的礼仪,上面解释过,我们来看“顿首”、“空首”,这三个礼节大致相同,都是双膝跪地,先手部打拱作揖然后扣地,区别是头部的动作,“稽首”是停留一段时间,“顿首”是头部触地即抬起,“空首”则是头部下垂不触地,表示尊敬程度依次递减。

“振动”则理解有差异,笔者认为应该是表达悲恸的心情,往往是丧事叩拜之礼,意思是双膝跪地,双手拍地、捶胸、顿足等表示悲伤的动作;“吉拜”是先作揖,然后头触地,先拜而后稽颡,“凶拜”为先稽颡而后再拜,动作是头先触地,然后再作揖。吉事为吉拜,凶事为凶拜。

“奇拜”是先屈一膝而拜,而后双膝着地再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

上面是“拜”礼,我们再来看看跪拜礼。跪的篆文(足,膝)(危,坐直)。其实跪在古代,是人们日常起居的常见姿态,因为在汉代以前,人们一般都是席地而坐,臀部和脚后跟挨在一起,如果有客人,可表示尊敬,就要直起腰,臀部和脚后跟脱离接触,就成了跪的形式,因而跪即代表坐着又代表尊敬,比如《战国策魏策》里面“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并不是秦王磕头,而是直起腰表示尊敬。拜是在跪的基础上行礼的,因此,跪拜礼和拜礼是结合在一起的,正如古人云不跪不叫拜。

在东汉以前,跪拜礼不存在疑问,直到“胡床”传入中国,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是,跪拜礼作为礼仪制度被保留了下来,常见的几种跪拜形式为“九拜”,至于频次,古人相见以再拜为常礼,唯遇特殊情况乃三拜,以示情切。如《左传.僖公十五年》:“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三拜稽首”。直到北周宣帝时,始改三拜为常礼。《周书.宣帝纪》:“﹝宣政元年九月﹞诏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以后就有了“三拜九叩”大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对官员和帝王的跪拜礼,应该说确实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侮辱,蔑视人权,宣扬尊卑贵贱,滋生奴才气息,是一种封建糟粕,应该取缔,在辛亥革命后被国民政府宣布废除后,人们举手欢呼,万民同庆,体现了社会制度进化的优越性。

然而,跪拜礼并非一无是处,尤其是民间,几千年世代相传,而且基本上没有变化,根深蒂固,文化积淀深厚,作为优秀传统被一代一代的传承,从未停息,而且,跪拜礼并不是经常性的,而是在祭祀神灵,祭奠祖先,给父母长辈祝寿等重大节日才会行此大礼,比如春节、清明节、中元节、中秋节、下元节、父母诞辰忌日等节日。在行跪拜礼时,行礼者严肃庄重,气氛凝滞,双膝落地,脑海一片空澈,无比崇敬,无比虔诚,默默叨念,殷殷祝福,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之中,心神合一,也是一种提高修养的良好方式。

因此,跪拜礼作为一种传统遗存,笔者建议在有传统的家庭,可以继续传续传承,而在一些家庭已经没有了这种习俗,笔者也不反对,既不能要求没有习俗的恢复跪拜礼,也不能给有跪拜礼习俗的扣上封建糟粕的帽子,双方各按良心,自行其是。

至于有些打着国学的幌子,在大庭广众之下下跪作秀,或者借古代礼仪趁机敛财的某些营销者,我还是反对的。

.2.14榆木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0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