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凤凰文化
“正因为人们无知,所以不了解我。”这是余世存借老子之口说出的话,当然也是他想说的话。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姚峥华
余世存真的喜欢老子吗?
要不,也不会把《道德经》一字一句地用余氏方式翻译了一遍,从中加入情景还原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社会环境、生存状况、礼义廉耻、行为规范,透过这些原本为周景王铸在无射钟的律文,描画出一个他心目中的老子形象。
且不说五千余言的《道德经》,不管是上下篇也好,先有《德经》再有《道经》也好,或是老子史官任上应周景王姬贵之请撰文也好,甚至是司马迁《史记》寥寥几十个字,“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也罢,总之,《道德经》确有其文,确为老子所撰,确为老聃语录,确为“万经之王”。
▲老子
可老子呢?确有其人乎?又是何许人也?前世今生如何?一团迷雾,众说纷纭,至今未解。据说,当年陈丹青听闻余世存要写《老子传》也难掩诧异之意。
关于老子,有人说他活了80多岁,有人说他活了多岁,还有人说他活了多岁。坊间几乎所有关于老子的材料都来自于文本和民间的传说,连司马迁也没有把他拿出来单独做传。
确实不好搞。但余世存实在忍不住,年就奋勇开启了这个别人认为“疯了”的举动。后果可以想象,哪怕费尽心力写出《老子传》,到头来也只是一家之言。
而事实证明,余老师的《非常道》影响力最大,《二十四节气》发行量最大,他自己喜欢得不得了的《老子传》,这些年来似乎口碑一般,网上甚至还有差评。
▲余世存的《老子传》
可他却像赢了几十个亿生意一样高兴,因为,“完成了自我救赎”。
1
看来,老子在余世存的精神生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余世存读大学时手抄过《道德经》,熟记了这个经典文本,后来走向社会,“生活中处处看到《道德经》的影子”。身边有个同样喜欢老子的朋友,把《道德经》打乱,按照自己的理解编排章节,说这样子才能真正理解老子……这对余世存触动很大。
某天看黑塞的《悉达多》,德国人写印度觉者那种独特的切入法一下子给了他写作的冲动——“能不能来梳理一下老子这个人,梳理一下《道德经》的经文?每个人对《道德经》的进入程度不一样,我能不能也找一个我的方式?”
▲余世存(图:腾讯文化)
老子的道,就像是一个源代码,给了余世存自己的方式开始“编程”——
从老子到函谷军营讲学开始,闪回穿插老子人生路向——年少父母亡失,养父母省吃俭用供其认字,少时师从常枞,学礼、乐、射、御、书、数;与爱人玉姬生下儿子李宗后,玉姬反抗百里家投井身亡,李宗由族亲扶养,老子终生再不娶妻;老师常枞逝后,老子效法天地自然,以水为师;后入周朝,为周景王的柱下史,时值周朝势微,各诸侯争夺霸主地位,战乱不断。老子目睹民间疾苦,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包括《道》《德》。公元前年景王去世,姬猛、王子朝兄弟交恶,单穆公勾结晋国政变,实现了大贵族对王室、旧臣和百工的野蛮残杀,老子退隐江湖……
文里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交替出现。第一人称是余世存化身的“老子”,第三人称是余世存。他一人扮两种角色,如情景剧,展示舞台上大段独白,时空由此自由切换,老子与老师常枞,老子与所欣赏的孔子、苌弘,老子与弟子文子、蝇渊(又称环渊)、杨矩、庚桑楚、南荣,老子与任职史官的周王室……“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传记涉语言、习俗、礼乐、天下变迁,论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最后落笔返回函谷军营,讲完课的老子就此道别,“我说再见。我的话语就此纷纷凋谢。”
▲余世存(图:东方IC)
“道”,由余世存把老子的一生串成了一个完整历程。
何为“道”?余世存说,“按《道德经》老子的理解,应该就是指天,指时空。‘道德’不是我们今天说的伦理意义上的表述,是天和地的表述。真正的道德来自天和地,就像我们古人传统文化中说‘天地君亲师’一样。”
面对《道德经》这部经典文本,设问、反问、联珠、比喻、对偶、排比铺陈,平仄相扣,音韵和谐,旋律互动,有无相生,如歌如板,行云流水。余世存每每写着,往往情不自禁微笑起来。一种发自内心的恬静安祥,一种物我相忘的超然世外,让他的精神世界澄澈又明亮起来。
在某种意义上,《老子传》是老子的精神传记,也是余世存的精神传记。余世存通过找寻老子,找到了自我。
2
余世存理解中的老子精神又是什么呢?
有人将此书看了六七遍,甚至放在床头当枕边书。
这话当非溢美之辞。我至少看了三四遍,有时为了某句话又重新翻阅了一下,似乎不知不觉也微笑了起来——
“对于没有音乐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
“言语只是我们在晦暗中照亮并辨别方位的工具,它是有用的。但一旦在黑暗中习惯了方向并熟悉周围,烛火也是多余的。”
“狂风不会飘刮一个早晨,暴雨不会下一个整天。是谁刮起狂风下起暴雨,是天地,天地生起的风雨尚不能持久,何况人呢?”
……
这些都是余世存的解读。将深刻的道理转换成直白的言语,直捣内心,这种本事,不是每个人都具备。
关于老子孔子两位圣人,传中着笔也不少,可见余世存内心的重视——
孔子向老子请教,孔丘说,他忧虑的是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所以才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有为于民的感叹。老子劝勉说,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这都是自然的力量。人们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都是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又何必去强行灌输个别人的意志呢?
弟子问孔子,对老子有什么印象时,孔丘承认没有读懂老子,“老子是无所求而全求,无所为而无不为。”
所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非常有道理。而“功遂身退,这是天道”更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孔子与老子
余世存以“老子”口吻娓娓而谈,与其说给读者听,不如给自己听。在一个污染的时代,个人有何作为?“我经历了中年丧乱,在穷窘孤绝的状态里,我回到自己的文明源头,我写《老子传》,我知道只有能够面对自己的人才有解救之道。”
正是他的这个自救及救人之道,阅读中我看到了“呼应、安慰和归宿”。
3
据说《道德经》外文译本有多种,爱因斯坦的书房里就有德文版老子的《道德经》。卡夫卡曾坦言,“老子的格言是坚硬的核桃,我被它们陶醉了,但是它们的核心对我却依然紧锁着……”
不要说老外,就是我们中国人,朝代不同,文本不同,阅读的感受不同。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老子,就像余世存的老子,肯定不是你理解中的老子。不过,看别人的老子,与自己的认知相比,也是一种“找不同”之美。
拿《老子传》开头的函谷关为例,“面对关尹和他的几个下人,老子坐在那里,心里一阵苍茫。”此处的“关尹”,是关令尹喜。余世存继续写道,“我就这样见到了关令过去的熟人尹喜。尹喜年轻时也是好学之士。”
▲老子
尹喜似乎已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人的称谓。但洛阳汉魏故城文物管理所名誉所长徐金星考证又有不同说法,他在《老聃·关尹·环渊》写道:
关尹即环渊,关、环、尹、渊均一声之转。只因环渊或写为关尹,汉人望文生训说为‘关令尹’。又因《上下篇》本为环渊即关尹所著录,故又诡造出老子过关为关令尹著书的传说。
到了《汉书·艺文志》更说出了关尹名喜的话来,那又是误解了《史记》的‘关令尹喜曰’一句话弄出来的玄虚。其实《史记》的‘喜’字是动词,是说‘关令尹’欢喜,并非关令尹名喜也。
故环渊著《上下篇》是史实,而老子为关尹著《上下篇》之说是讹传。
从关尹到关令尹到关令尹喜,于是乎,一路相传了过来。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再有,《道德经》创作源起究竟如何?
很多流传的版本是:
老子职于周景王时,在宫廷恶斗当中,弃官而随周大夫尹喜出走楼观。周敬王时,老子曾适楚、离周,辗转八百里秦川的楼观,精雕细琢成就《道德经》。
《史记》始称“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杨雄《汉志蜀王本纪》于是沿用说“老子为关尹喜著《道德经》。”
后来郭沫若也认为,和《论语》是孔子的语录,《墨子》是墨翟的语录一样,集成这部语录的是楚国人环渊。他没有像孔门弟子那样,而是用自己的文笔润色了先师的遗说,故饱和着他自己的时代色彩。
徐金星则说,老子为关尹著《上下篇》之说是讹传。
那么,余世存的看法呢?在书中,余以自己的理解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周王希望我把先王的德义治道写成文章,他要铸钟鼎,将文字刻上去,让天下人知道大周的王道。”“我因此写下了《德经》,尽管苦于思密字少,文字实在不能表达我的意思,但我的任务完成得还算不错。意犹未尽之余,我又加写了《道经》。”
▲余世存在签售会上(图:东方IC)
按周礼,示民轨仪的律法和经书,铸到一种叫无射的大钟上,“我不知道姬贵是怎么考虑的,但他要把我的文字铸到无射钟上,我还是有些感激的。……周王能将其铸钟,仍有不可磨灭的意义。《道》和《德》一经问世,就有它自己的命运。就会去寻找有缘人。”
阅读的乐趣或许就在文本互读中不断有所发现。
还更有好玩的。比如断句,不同的断法就有不同的语义,像猜谜一样。
《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唐代李约在《道德真经新注》中注:“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是谓“域中四大”。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谓之“德”。凡言人属者耳,其义云“法地地”如地之无私载。“法天天”,如天之无私覆。“法道道”,如道之无私生成而已。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例也。后之字者谬妄相传,皆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或许这是距今二千多年的老子故意设下的局,让后者前赴后继地破解,找寻生命真谛。
▲余世存作品中发行量最大的《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余世存意不在对版本有新的考据或发现,他采用的是世上所流传的通行本,对一些校订也做了参考。
4
对《老子传》这本根本无法分类,不知道是传记还是小说,还是个长篇散文的作品,时隔八年后余世存又意犹未尽,重新修订。
“我的心性大大超越了当时写作时的自己,比如仅仅过去两年,我对老子、孔子的认知就有了变化……孔子属于春天之学,老子属于夏天冬天之学。”
想当年,做过中学老师、开过公司、办过杂志、当过机关公务员,余世存终究还是辞去公职,开始写作,做起了一个自由人。5年,凭着《非常道》,将~年间晚清权臣辛亥豪雄文化精英的非常话语,以类似《世说新语》的体裁,梳理了成一部变迁的言论史,注脚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像是备足了火力,以言论为子弹,拿文章做枪壳,向社会现状猛烈开火。
也正因此,余世存这个名字走进了大众尤其是知识界的视野,仿佛建立了一个民间的价值评判系统,开启了从细节处和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近代中国的风潮,他甚至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
▲余世存作品中影响力最大的《非常道》
《常言道》、《类人孩》、《非常道Ⅱ》,以及包括《盗火与革命》《安身与立命》和《世道与人心》的“立人三部曲”,都可以看做那个时期之后延续的思想作品。而后又扩展到《一个人的世界史》,记录了上至总统国王下至平民百姓的功德言行,重新建构和完善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体系。继而余世存又聚焦一批被严重忽视的先秦思想家,写出《先知中国》。
然思索之余,“精神上的寂寞孤独也是相当恐怖的。由于际遇,由于性情,如今的我已经把个人锻造得异常尖利,不能和光同尘。这是无可如何的事。但也因此我‘徘徊于明暗之间’,不属于光明,也不属于黑暗。我不属于体制,也未必与反体制的体制同路。”他没有黑白颠倒,没有把黑夜当成白天过,也没有在白天的寂寥中,感受夜的黑。在时势环境下精神发育中进退维艰时,老子出现了。
从老子,他又感受了孔子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这让余世存进入了一个精神自救的体系,从国学的博大精深中,一点点悟出自己的道。
在他看来,孔子的光辉并不在他说了多少深刻的道理,而是他的常识感和常心常行。孟子的人生快乐跟物质无关,而跟人心人性相关。韩非子直面时势,因应时势。墨子树立了现代人充分社会化充分个体化的人生标准。庄子则达到一种不能解决问题就取消问题的精神境界……而他的老子,更是一个有着至情至性的人类之子。这些心得收进了他的《微观国学》里,成了新的人生指南。
▲余世存(图:腾讯文化)
很多人因此为余世存可惜,认为他变了,退缩了,少了锐气了,甚至对他近年研究周易,写《大时间》《时间之书》,着迷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深感不解,认为他“从鲁迅式的激越变得胡适式的温和。”
这些余音杂响,余世存听之,不置一辞,相反,他觉得问题的重要性——当下很多人愿意活在春天的幻觉里,不解道义和真正的智慧,网络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老子对人之本体的研思也再次成为文明的一个话题。
为此,他重新提笔着墨,为新版《老子传》增补了三万字,“正因为人们无知,所以不了解我。”这是余世存借老子之口说出的话,当然也是他想说的话。他想说的还有,在“后人类”来临前,建构一个比较牢靠的关于“人”的生存坐标,比让“人”在不确定的时空中游戏或消费一生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