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机上下载的唯一一个听书软件就是“得到”,在这里有太多我喜欢的大师,熊逸就是其中之一。喜欢他讲唐诗,也喜欢他讲苏轼,当然最喜欢的还是他讲《资治通鉴》了。
第一季跟着追完了,第二季没跟着追,专等他的《熊逸讲资治通鉴》第二辑出版,这不,双11就入手了第二辑的书。这段时间看完了其中的6本,受益匪浅,再次感叹熊逸老师的博古通今。
在这一季中熊逸老师分享了他读史的七种方法,受限于专业资料,有几点我们可能不容易做到,但是有三点我们可以学习,做到这三点,读史一定可以明智。
第一,学会追本溯源,判断历史事件的可信度。
熊逸老师说,追本溯源是我们读历史的第一项功课。拿到历史类的书首先要追踪他的出处,评估信息源的可靠程度,还要考察信息源失真造成的原因,是文字传抄的错误,还是立场不同带来的偏见。
客观地说,以媒介为依托流传下来的历史都是被加工过的。
毛泽东曾评价《二十四史》说: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
很多时候,史官在涉及本朝不光彩的地方时往往采取规避甚至不写的态度,为了突出“君权神授”,还会有迷信在其中。总之,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不够客观的地方肯定是有。
但是,如同探案一样,凡发生过的事一定会有痕迹,那些史书上遮掩的事总会在以其他方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所以,读史不能偏听偏信,应该尽可能地多角度去看历史事件。
例如关于苏秦的故事,《资治通鉴》中说苏秦和燕文公的夫人私通,被继任者燕易王发现,他就不敢留在燕国,于是提出去齐国,想办法拖垮齐国的经济,帮燕国缓解国际压力,后来死在了齐国。
熊逸通过梳理时间线,并找到《史记》与《资治通鉴》中关于苏秦之事记载相矛盾的地方,判断关于苏秦的记载,两本书上都有不少靠不住的地方,首先,苏秦真正效力的可能是燕昭王。
带着谨严的精神去读史,追本溯源,这样更能从宏观了解历史,更能理性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才能以史鉴今。
第二,必须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经历和时代。
在读文学作品时,我们都强调知人论世。其实,读史也应当知人论世。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实际上总是面向当代的需要和实际。
尤其是像《资治通鉴》这样具有“资治”性质的历史,司马光在选择或评价历史事件时都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性。
例如司马光简化蔺相如的故事,是因为他认为廉颇这样的实干家才是国家栋梁,而蔺相如只能说是贤才,而不是股肱之臣。
他写卫嗣君,批评他两点:一是“好察微隐”,也就是说一个君主,管事管得太宽太细。过于抠细节,就顾不上大体了。二是聚敛计数之君。也就是他搜括民财、打小算盘是把好手,所以不得民心。
司马光对卫嗣君的评价不够中肯,夸大了他的“聚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想借此抨击王安石变法处心积虑增加国库收入的方式。
不仅仅是司马光,司马迁的《史记》同样也代入了个人情感。
例如司马迁在写屈原时,很少见地用了大量的议论篇幅来写屈原的作品与境遇,那种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忧愤不正是自己内心的不平吗?
无论哪个时代,史学家在写历史时虽然秉承去伪存真的原则,但是不自觉地会在历史人物或事件上投射自己的感情,这是很自然的事,所以读史也要先读作者与时代。
第三,具备古代意识,从古人的立场去看历史事件。
熊逸说:读古人读的书,想古人想的事,掌握古人的思维方式,让自己像一个古代人一样尝试理解并解决古代问题。
例如看泓水之战的宋襄公。楚国军队渡过泓水来交战,宋国军官对宋襄公说:楚军比我们的人多,应该趁他们正渡河时进攻,这样楚军必败。宋襄公回答说:不行,这不符合战争规则,等楚军全部渡河,列好阵,我们再进攻。
结果等楚军全部渡过河后,双方才开战,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因为这次战役受伤,第二年就死去。
毛泽东说宋襄公是“蠢猪式的仁义”,现在我们在读他的选择时也觉得他够傻,怎么不明白“机不可失”呢?
但是,如果从宋襄公的时代去看,从他的立场看,他的选择很正常。宋国处于中原地带,深受“周礼”的影响,贵族在战争中比的是勇气与实力,偷袭、乘人之危都是不道德的,宋襄公所遵守的规则正是那么时代普遍的战争规则。
从宋襄公的角度看,如果他趁人之危,就有失国君的风度,胜之不武也无法立威。
可惜,他碰到的是“南蛮”楚国,此时他们不大讲规矩。
读史,站在古人的立场上去读,从当事人的视角出发,对悲剧人物我们会多一点理解和悲悯,对成功的人物我们会多一些敬畏和尊重。
第四,拥有现代意识,吸取历史经验理解世界,解决问题。
我们活在当下,读历史当然更希望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走稳自己的人生之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时代不断在变化,但是人心不变,人性不变,历史发展的很多规律未变,历史上曾发生的事都可以成我们的参照物,解决当下的问题。
例如战国时期孟尝君选择人才的方式:凡有一技之长的人他都接纳,哪怕是鸡鸣狗盗之徒。
在乱世中,孟尝君庞大的人才储备库虽然花费了他很多钱,但是也确实给他化解了很多危机。
今天有些大公司的用人策略也采取了类似的方式。例如谷歌就建立了一个专门的人才库,所有向谷歌申请过职位的人的相关信息都会保存在里面,“在申请人允许的情况下,谷歌会和许多虽然当前自己不需要但未来可能用得上的人保持联系”,
人才储备无论何时都需要,孟尝君礼贤下士、广纳贤才的用人方式不会过时,当然,具体学习时需要结合实际需要。
熊逸说:对历史经验的汲取,能够使我们超越生命的局限,成为超级长寿的物种,有能力借助几百上千年的深厚经验理解世界,解决问题。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无论如何,读历史不能只读故事,应该把历史作为老师,启迪智慧,让人生多一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