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的艺术魅力

刘军连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4/9103325.html

作者:戴有山刘建林

音乐剧《诗经·采薇》取材于《诗经·小雅》中的《采薇》,我们作为这部剧的创作核心人员,几乎参与了3年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光对剧本中人物设置就思考了近一个月。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征询当代著名艺术家的建议。《采薇》作为《诗经·小雅》中的名篇,为历代学者所研究,关于《采薇》本身的主旨思想,近代很多学者持“戌卒还归说”,认为其是反战诗歌的鼻祖。我们查询了大量的史料考据,最终明晰了明清以前的许多学者所持的“遣役说”和“劳役说”。本着对史实负责的态度,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对比了两种观点,再结合当时周宣王作为王者的性格分析,最终认为“遣役说”可能更为可信。无论对待战争的态度如何,原诗的意境是不变的,因此,我们确定剧情要向社会传递一种正义的力量,这也应该是《采薇》最原始的作者创作这首诗歌的目的,给当时残酷的现实社会注入一股清泉,让人们在失望中寻找到希望。

音乐剧《诗经·采薇》故事本身是架空的,但又没有完全脱离历史,其主体思想与叙事结构、文化特质、思维形态、表达习惯处处显示了《采薇》的内涵。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就曾盛称周代君子“他们识解之渊博,人格之完美,嘉言懿行,可资后代敬慕者,到处可见”。在音乐剧《诗经·采薇》中,子谦就是这样一名君子,他是一位文弱书生,作为一名医者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性格中处处透露出一种倔强与刚强,充满了正义的力量,他敢于拒绝同窗南仲将军的举荐,可以当朝与周宣王讨论国家治理方向与方法,可以拒绝升官晋爵而火烧草药,可以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上战场去杀敌保家,这完全符合当时周朝贵族的人文气质。在子谦身上,我们看到了当时的周朝还没有完全衰落,周礼依然存在,周朝在建立初期,全面继承了五帝与夏、商的文明成果,建立了健全的培养人才成长的教育体制,创造了“郁郁乎文哉”的辉煌。就其教育理念而言,培养君子人格始终是第一要义。这是人类的文明成果,对我们当代青年依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该剧以“悲”情为主。从战争伊始,老百姓就有反战情绪,但又不得不战。作为一名将军,南仲充满使命感,为了复兴周朝想尽方法鼓舞士兵上阵杀敌,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他却失去了生命。使他丧命的不是这场战争,而是制造战争的时代。战后,南仲的军队全部留守戍边。试想,若宣王在临行送别宴上高歌《采薇》,对将士们说“你们去战场作战,得胜后留守戍边,抛家舍业,野菜充饥,九死一生”,还会有人走向战场吗?

这种悲情是苍凉的,更是无奈的。该剧最后一幕是抒情意味最浓的——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种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们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这里,编剧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隽永。子谦带着士卒忍渴耐饥,挣扎着走向故乡,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在剧中,还有一条暗线,就是“采薇”,这是一粒种子,它是一种朴实无华,娇嫩柔弱的植物,但无论是人类脚步的践踏、狂风暴雨的吹打,还是烈日野火的燃烧,它却历经千年,始终绽放着它顽强、坚韧的生命力。这就是音乐剧《诗经·采薇》散发的艺术魅力。(戴有山刘建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5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