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后传暗藏神秘高手宋江损兵折将,李逵石

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

之前,笔者与大家品读了《荡寇志》(《水浒传》续书,清代俞万春著)第九十四回,梁山外援蔡京被贬,征讨陈希真不得便宜,众人对进退之计意见不一。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荡寇志》第九十五回“陈道子炼钟擒巨盗,金成英避难去危邦”,看看后续发展如何。

情节简介:众人对征讨陈希真意见不一之时,宋江不顾吴用劝阻,决定从张家道口进兵,先是派李逵、时迁引兵前去打探,结果被苟英用九阳神钟活捉。接着宋江又派杨林、石秀等引大兵前去攻打,结果八员头领均被九阳神钟活捉。宋江没办法,只好派王俊前去讲和,结果被陈希真斩首,花荣又去讲和,最终陈希真要梁山用八十万金珠换八员头领,宋江又叫凌振用火炮轰击九阳神钟,也告失败,只得凑齐金珠,赎回了八人。此时林冲引前来投奔的戴全来见,由于戴全兄弟儿子均在曹州被高衙内下了大狱,因此前来请求梁山解救,吴用建议攻打曹州,宋江等于是撤军回山,吴用教凌振、戴全先去曹州按计划行事,准备攻打。原来戴全还有一个兄弟戴春,二人不合,二人之父戴聚发是个诡诈吝啬之人,早年靠纪明的帮助坑蒙拐骗积累了不少财富,但后来借故将纪明赶走。戴聚发死后,戴全、戴春分家,戴全好交好汉,本欲结交武解元金成英,但对方并无此意图,戴全又指示曾受过自己恩惠的毛和尚帮他去刺杀仇人。纪明因记恨戴聚发,于是设计勾引戴春看上了自己老相好的女儿阴秀兰,自己主动帮戴春前去说合,但是回去却对戴春说不能成功,戴春因此询问缘故。

都头曰:此回是梁山和猿臂寨分出胜负的一回,笔者在这里不得不吐槽的是,梁山一手好牌故意被俞万春打得稀烂,如果按照正常逻辑来讲,梁山在人才、兵力等方面都是要强于猿臂寨的,如果俞万春写出陈希真等与梁山互有胜负,或是靠计谋以及地利取胜,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俞万春偏偏选择了一个最不靠谱的“外挂”九阳神钟帮助猿臂寨取胜,这就难以让读者心服了。战场上两军交战,武将互有死伤是很正常的事,但俞万春就是“护犊子”,绝不会让雷将吃亏,因此弄出了一个玄之又玄的九阳神钟,连火炮都奈何不得,还一下子就活捉了梁山八员头领,最终成功敲诈了梁山八十万金珠。可能作者私下为自己设计的这段情节而自鸣得意,然而在读者看来,这就像是足球比赛中的黑哨一样,最终只会换来观众的嘘声一片,所以此回中梁山征讨猿臂寨的结局,笔者只能借用清末中法战争的那句“梁山不败而败,猿臂不胜而胜”来评价。言归正传,我们还是先看看此回涉及的历史典故。

此回所涉及的典故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戴全与朋友在酒楼饮酒,席间谈谈说说,也讲些江湖上的勾当。范金门在句末批道范金门在这里是批评那些不知变通、拘泥教条的人,而所谓的“不屑夏楚扑也”,夏楚其实是古代学校两种体罚越礼犯规者的用具,后亦泛指体罚学童的工具,类似于现代的教鞭。据《礼记·学记》记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郑玄注解解释道:“夏,槄也;楚,荆也。二者所以扑挞犯礼者。”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也记载:“尔敢下,我且以夏楚扑尔。”因此范金门所说的“不屑夏楚扑也”,其实就是说那些冥顽不灵、不知变通的人都不值得用工具体罚了,用现代话讲就是可以“放弃治疗”了。

第二个典故,是作者解释戴全、戴春兄弟不合的原因。看官,他们弟兄两个为何如此不睦?自古道:孝弟,孝弟。孝弟二字,原是相连拆不断的,不孝又焉能悌?他两个待老子如此,待弟兄可想而知。范金门在句末批道范金门所引的典故出自左丘明《左传》“子革对灵王”一文,楚灵王是春秋后期楚国君主,即位后南征北讨,修筑坚城,使楚国重新成为霸主。楚灵王好大喜功、过于依赖武力,所以统治期间危机四伏,但他并不悔改,反而再次出兵与吴国争夺徐国,在这期间,楚灵王以狩猎为名,炫耀武力,归来后大臣子革进见,楚灵王于是问子革,齐国、晋国、鲁国、卫国都得到了周天子赐予的礼器,楚国却没有。如果现在派人向周天子索取礼器,天子会不会给?子革回答说:“肯定会给啊!我们楚国的祖先,勤劳勇敢那是没话说,可当时我们不是周天子的亲戚,天子就不拿我们当回事。今天可不一样了,周天子害怕我们,齐国、晋国、鲁国、卫国都服侍我们,大王您派人去要礼器,天子哪敢不给啊?”楚灵王得寸进尺又继续问:许这个地方原本是楚国的封地,后来郑国人占领了这片土地,不把它还给楚国。如果楚国现在派人去索取这片土地,郑国会不会给我们呢?子革回答:“肯定会给啊!周天子都不敢不给我们礼器,郑国怎么敢不给我们土地呢?”楚灵王听了这两个回答乐开了花,但他不知道这其实是子革的欲擒故纵之计,后面子革找准时机,直言点醒了楚灵王的狂傲之心,楚灵王似乎有所领悟,但为时已晚。第二年楚国就发生了政变,楚灵王被废最终在荒野自杀。楚灵王问子革的问题在当时看来其实都是不符合周礼,是逾矩的行为,范金门在这里认为戴全、戴春兄弟不孝进而导致兄弟不睦的行为与楚灵王不尊周王朝进而轻视其他小国的行为是一致的。

第三个典故是戴春、纪明在酒楼看到对面的阴秀兰,那女子便回眸相看,便把秋波来二人身上一转,落落大方,毫无遗忌,只顾刺绣。范金门在句中批道范金门所说的双文,即是《西厢记》中家喻户晓的女主角崔莺莺,在《西厢记》崔莺莺第一次出场时,原文中形容她“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拈。”金圣叹评点这句话时说道:“‘尽人调戏’者,天仙化人,目无下土,人自调戏,曾不知也。彼小家十五六女儿,初至门前便解不可尽人调戏,于是如藏如闪,作尽丑态。又岂知郭汾阳王爱女晨兴梳头,其执栉进巾,捧盘泻水,悉用裨牙将哉!”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平头百姓人家的女儿,当知道有人在看她时,才会做出那种忸怩的丑模样。而真正的王侯将相之家的小姐倒反是十分大方的,就像郭子仪的女儿洗漱都用兵将服侍一样,根本不会在意别人的目光,所以神态自若。范金门认为金圣叹如此说是为《西厢记》的作者护短,用“尽人调戏”形容崔莺莺是个败笔,这样的语言只可用来形容阴秀兰这样的娼妓,却不能用到大家闺秀崔莺莺身上,否则就会不伦不类。

说完典故,本回我们再说说作者的创作心态,近年来,关于《荡寇志》流行起了一种说法,认为俞万春写《荡寇志》是明贬暗褒,俞万春本人是文学卧底。证据就是梁山好汉在书中面对逆境时展现了不屈不挠、团结一心的高贵品质,比所谓的主角“雷将”等鲜明的多。如林冲杀高衙内报了仇,武松临死前被怪风所救“挺棍怒目,威风凛凛”而亡,史进被擒前展示出了十八般武艺精通的能力,都待遇颇高。乍一看,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但事实其实并非如此。范金门在本回回末评中评道:看清楚了没?原来作者安排林冲杀高衙内报仇,并不是出于好心,真实目的是要让林冲死的心服口服,所谓“公道”不过是骗人的障眼法,最终杀尽林冲等梁山贼寇才是作者的真实心理。因此所谓的明贬暗褒的说法其实是一些读者被俞万春的手法欺骗所致,我们只有结合作者生平以及范金门等的批语才能了解真实情况,这也是我们研究《荡寇志》批语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完作者的创作心态,我们再来聊聊本回中的一个败笔,本回题目为“陈道子炼钟擒巨盗,金成英避难去危邦”,前半句没有问题,但后半句很成问题,本回全文共一万一千多字,但和金成英相关的仅三百多字,且金成英此人在本回根本没有露面,只在别人口中说出,那么一个在情节上如此微不足道的人,为什么竟然会进入标题中,范金门在回末评中说道:按照范金门的意思,之所以把戏份少的金成英放到标题中,一是因为他在后文收复了被梁山占据的曹州,这里先留个伏笔,二是用戴全这样的奸诈小人来反衬金成英的人品高洁。这纯属强词夺理!在笔者看来,作者之所以把本回中无足轻重的金成英放进标题,一是因为他是作者看重的“雷将”之一,即使戏份少也要刷一波存在感。二是梁山马上要打破曹州,作者不想让金成英为曹州失陷担责任,所以直接让金成英“遁走”,以保全他的完美形象,但这样一来“金成英避难去危邦”的标题和范金门的批语就显得驴唇不对马嘴了。首先金成英避什么难?去什么危邦?当然是避梁山攻打之难,离开曹州这个是非之邦。但是本回中丝毫没有金成英得知梁山将要攻打曹州以及他离开曹州的描写,只是说他拒绝参加赴宴,与戴全等关系疏远了。此外,范金门不是说金成英是英雄,不屑于与戴全等为伍么?这样的一个人如果得知敌兵临城正常会是什么反应,一定是保守城池和百姓,与敌人英勇战斗,但金成英“避难去危邦”,撇了家园和百姓,自己灰溜溜地跑路做缩头乌龟算怎么回事?因此此回俞万春将金成英放进标题纯属败笔,而范金门想为这个败笔护短,结果事与愿违,只能更显出金成英这个人物的猥琐性格来,此人还未正式出场,读者已经对他失去了兴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