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仁政的孟子,为什么会反对燕王哙行

湖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1233.html

孟子为什么无法接受“燕王哙行禅让”?首先,我们要了解,“燕王哙行禅让”到底说的是一件什么历史事件。

我们来看看故事的来龙去脉:

话说苏代(著名纵横家苏秦的族第)出使齐国回到燕国之后,燕王哙便问到苏代:“你这次出使齐国,对齐王有何看法?以你看来,齐王能否称霸?”苏代回道:“齐王纵有雄才伟略,但却难以称霸。”燕王哙不解,苏代又道:“因为齐王不信任自己的臣子!”

时任燕国相国子之,因办事果断,善于监督考核臣属,深得燕王哙重用。燕王哙自前日听闻苏代所言,似有所感,便对子之更为信任。子之也深知燕王哙一心向往“仁政”的心思,便一步步诱骗燕王哙,最终达到坐上王位的目的。

一日,大臣鹿毛寿向燕王哙进言,说:“当年尧帝之所以得后人敬重推崇,都是因为他进行了禅让,如果大王能够效仿尧帝行禅让之举,那么岂不是可以与尧帝齐名了吗?”没想到,一心想当圣人的燕王哙真的就稀里糊涂地接受了鹿毛寿得进言,而子之深得燕王哙的信任,于是便成了接班的不二人选。

没过多久,又一位大臣向燕王哙进言道:“当年禹帝指定伯益为接班人的时候,却一直重用的是儿子夏启的人,而当禹帝年老准备禅让之时,夏启那帮人就起兵打败了伯益,得了天下。所以,人们都说大禹名义上禅让给伯夷,其实内心里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继位,太虚伪了。如今大王欲禅让王位给子之,而朝中却都是太子平的人,这样就与大禹一样了,天下人会耻笑的。”

燕王哙听罢,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把朝中重要职位的人事任免权全交给了子之,这样,子之便掌握了实权,做起了真正的大王,而燕王哙,则悠哉游哉的继续做着他的圣人梦。

可是,太子平怎可答应此事?于是便与将军市被密谋,企图夺取王位,与子之兵戎相见,进而引发燕国内乱,国内民怨四起,燕国国力大削,中山国,齐国也趁燕国内乱之时进攻,燕国差点灭亡。

好了,“燕王哙行禅让”大体就是这么一件事,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却是一件轰动一时的事件,在当时绝无仅有的事情,燕王哙看似“仁德”的禅让之举,却为天下所不耻,那么,我们接下来便看看一向推崇尧舜禅让美德的孟子对此事的看法。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写道: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

沈同私下请问孟子:“是不是可以出兵攻打燕国?”孟子的答复是“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在孟子看来,可以出兵攻打,燕王哙不应该随便把王位让给子之,而子之也不应该接受燕王哙的王位。

我们再来看孟子为什么这么说?

”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孟子认为:燕王虽然贵为一国之尊,但是上面还有周天子,如今没有呈报周天子,竟然私下禅让自己的王位,当然是不合理的。

从上文可以明显看出,孟子对于“燕王哙行禅让”是无法接受的,同时,又道出了其无法接受的显而易见的理由:

私自禅让王位,不符周礼

大家熟知,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而儒家一直都是非常推崇“周礼”,“圣人”孔子一度感叹所生时代礼乐崩坏。儒家所倡导的一切“仁政”,都是要以“礼”作为基础。而作为君臣,君要“仁”,而臣更需要“克己复礼”。燕王哙虽是一国之君,但任然是周天子的臣下,而他擅自行禅让之举,已经逾越了作为臣的基本操守!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虽然燕王哙表面上是效仿尧舜的”仁政“之举,却也无法得到孟子的认可。

另外,我们还需注意到的是:

孔子注重君臣的伦理道德关系,而孟子进一步主张:民贵君轻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离娄上》)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

孟子认为,民意,是君主力量得来源,真正的“仁政”,是要顺应民意得民心,得民心者,才能无敌于天下,同样,失去了民心,天下早晚都会失去!

燕王哙行禅让之举,导致内乱,民怨四起,在孟子看来,这正是没有顺应民心,甚至失去民心得行为,虽然表面上是效仿尧舜禅让美德,其实确实一种“伪仁政”!与孟子所倡导得得民心者得天下得真正的”仁政“背道而驰!

好了,以上就是作者对此问题的看法,有言语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