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道,守住生命的名份道德经第5期第

刚刚学过的经文,主要学习的是老子旗帜鲜明的反对战争。老子认为那些乐于杀人的人,是不能够治理天下的,那些动不动靠武力去威胁去威慑这个世界的,是不能赢得世界的幸福,更不能真正的征服世界。

那在老子心中,天下应该怎么管理?不能靠武力,总要有一点抓手,总要有一点具体的凭借,总要依靠一点什么东西,应该靠什么?靠道。来到第三十二章经文的学习:

第三十二章

守道守己

一、经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1。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2。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二、词汇

1.自宾:自己宾服。

2.不殆:没有危险。

道的特征

道,有很多的特征,这一章讲的比较集中,“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的第一个特征:常。现代的汉语词汇中用常来组词:平常、经常、常理等。比如老子反对战争,是因为老百姓厌恶战争,这是一个常理,也是一个常识。孟子曾经用一句话来讲述战国时期的情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无论是在郊外还是在城里,处处都有杀人的景象。

战国时期的情景是,整个天下都是乱糟糟的样子,都是水火滔滔,老百姓跑都没有地方可以跑,所以讨厌战争,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最终受伤害的还是百姓。老子态度特别鲜明的说:“不知常,妄作,凶。”常还可以换个词,所谓常常,就是日积月累,能够常常有美德的表现,就会离道比较近。

关于常常,老子有自己的表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脚下的第一步到最后走到千里之外,靠的是一步一步走,天天走,常常走,方可成就千里之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从那棵小树苗刚刚发芽,到它能够长成合抱之木,也是靠常常。再好的种子,如果不经历时间的沉淀,也是不可能成为参天大树。还有“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从一颗尘埃开始,垒成了九层之台,靠的还是积淀,还是常常,还是日积月累。

因为有常常,有日积月累的功夫,一切都有可能。《中庸》中有句话:“悠久,所以成物也。”同样的,“黎明即起读圣贤书”的同学,有一句口号:一念恒定,美成在久。听起来很简单,却意义饱满、内涵丰富。

道的第二个特征:无名。人们向往名利双收,喜欢站在聚光灯下,也喜欢往热闹的地方凑一凑。无名也有什么好处吗?无名,天地之始,一切都是从无名开始的。无名可有大自在,要珍惜无名的好处。老子认为无名是道的特征、美德,看来真正道行深的人,不一定是我们知道的人,而特别熟悉的有名的人,或许不见得真是道行很深的人。

道的第三个特征:朴。什么是朴?朴素、普通,质朴,朴实……把这些要素合在一起,就使得它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朴素、朴实,好吗?比如讲到周代的礼,“郁郁乎文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等,周礼很多外在的形式引起了孔子的赞叹,他们的礼从形式上看起来那么好,可为什么周代的政治出现了问题?是因为他们的礼只剩了一个从形式上看起来很好。

为什么会有春秋战国?是因为礼走向了形式化,失去了礼的本性。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特别强调“仁”,史料记载发现,在春秋之前的典籍中谈“仁”不多,所以学者们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礼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但对于“仁”的强调,是孔子的发明,为什么?专门治礼形式上的病,当礼走了形式时,就需要给它填充它的本质,本质就是“仁”,要唤醒人的那一颗仁心。

老子所强调的朴,还是要回到本质的话题,本质和本性往往具备既纯且真的素养。朴素、朴实再往深处看,它们的特征就是既纯且真。用老子的话说,就是绝巧去利、绝伪去诈。意味着我们要建一道防火墙,把“巧、利、伪、诈”隔离在外。要做到这样,意味着我们还要主动做一件事:关闭嗜欲的门户。当一个人欲望太强,太想升官,太想发财,就很容易走上投机取巧、争名夺利、虚伪奸诈。根源还是欲望惹的祸。所以,关闭嗜欲的门户,不掺杂到是非当中,才能够持有心性的纯美,才能够有真正的朴实。朴,是值得追求的。

道的第四个特征:虽小,天下莫能臣也。虽小,事情的发生都是从小的时候开始的。《中庸》中有一段话:“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天刚亮之时的亮,特别的微小,非常微弱的一丝丝的光明,可它能够发展成全然的、灿烂的一片天空。地,也是这样的,不要小看那一撮土,等它变得极其广厚时,就可以承载华山、泰山,可以承载江河等等。

老子说,道是朴实的,是微小的,是平常的,可是老子也说,“天下莫能臣也”,整个天下也不能令他俯首称臣。接下来老子开始从天下、道,进一步落地,来到人间。

生命的本份

老子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自宾,宾服,自动的宾服,天下的一切都会自动的宾服。老子在这个地方所讲的守,是守什么?守道。把它更落地几分呢?老子继续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这些甘露到底下在哪里,河南还是河北?没有谁给他们发出号令,只不过是自然而然的发生。

继续读:“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这段经文,老子让“道”变得有抓手,这里和道相关的同位语、同义词是“名”。怎么守道?知止,止到哪里?止到名上。比如一个人的身份,是姐姐,是媳妇,是母亲,是女儿,于是以他为中心,就开始形成了一个圈子、一个关系,所以守名,只不过是守住自己的本份,如何守住本份?老子说:“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止在哪里?《大学》中讲:“止于至善”。再落地一些,就是守住我们的名,守住我们的位。

止于生命的角色,止于生命的本份,就可以变得没有危险。不要小看我们的角色,能够守住我们的角色,能够做到这一点,老子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就好像道对天下起的作用是一样的,一切的一切都会汇集到这个地方来,老子还用了一个比喻,就像江海最终会注入大海是一样的。所以,最终我们也会以微薄的力量去汇入道。当我们能够守住我们的角色、本份时,我们就像江河湖海一样奔涌着向前,奔向道,会最终和整体产生汇合。

向上仰望,不切断和我们祖先之间的联系。

向下扎根,不切断和一方水土之间的联系。

扫码报名《道德经》讲读

扫码报名黎明即起孩子团

扫码报名解码青春期

扫码加入视频直播课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