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酒的礼与德。
《说文》曰:“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制的核心是等级名分制度,用以确定上下、尊卑、亲疏、长幼之间的隶属服从关系。礼器,是“礼”的物化载体,它们既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又是用以“明贵贱,辨等列”区别等级的标志物。
祭祀之礼是怎么开始的?
大概一万年前,我们祖先由采集野生小麦发展为有意识的栽种,由自由狩猎发展到圈养驯化动物,进入了半定居等待收获的农耕生活的新石器时代。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有的部落在遭天灾或粮食不够吃等情况下,就打劫或被其他部落打劫食物和女人。
原始部落要生存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壮大自己,除了多干活有食物外,还得做快速繁衍人口的事,提升部落战斗力。后来发现人多了人心又不齐了,怎么办?聪明的原始人联想经验崇拜和生存恐惧,找到了“统一思想”的武器,于是祭祀祖先诞生了,原始的宗教信仰也产生了。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大概意思就是上古时候,人们把谷物和猪肉放在火上烧熟,以地坑为酒樽,用土草做鼓槌敲打泥土,用双手当杯子捧水献给鬼神喝,以此来表达对于鬼神的敬意。“礼”始于祭祀,最早出现的礼就是祭祀之礼。
有了统一思想的武器,小部落变成了大部落,而后有了民族,出现了国家。
巫文化酒与祭祀什么时候开始结合?
目前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酒是什么时候勇于祭祀,只能从祭祀的礼器来佐证。
“豆”,甲骨文和金文里的象形字,盛食器,也是祭祀的礼器。《考工记》有“食一豆肉,饮一豆酒”的记载。《说文》云:“豆,古食肉器也。”《郑玄·笺》解释说:“祀天用瓦豆,陶器质也。”意即:祀天用的瓦豆是陶制的礼器。
东汉白瓷豆仰韶文化遗址中,即已出现陶豆,只是形制古朴,无明显的柄。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八角星纹彩陶豆,如此精美的彩陶,在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不可能是日常普通用具,应该是先民最畏惧、最崇尚的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用品。
八角星纹彩陶豆商朝有专门供祭祀用的大量酒器。斝(jiǎ)是祭祀时用的盛酒器,或作灌地降神的灌器。卣(yǒu)也是祭祀时用的盛酒器,文献多有“秬鬯一卣”的记载,秬鬯(chàng)是一种用黑黍酿的并捣香草合煮而成的酒,这种酒盛在卣中,古人祭祀时用以降神。
因此,大概率的情况至少是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酒开始祭祀。
青铜提梁卣“大羹玄酒”说的是什么?
“酒”字真正被史书记载最早的却是“玄酒”,最著名的便是源于周的“大羹玄酒”。《礼记·礼运》说“玄酒以祭”,是说举行祭祀时一定少不了玄酒。何谓“玄酒”,清水而已,以酒为名,古以水色黑,谓之“玄”。太古无酒,以水为饮,酒酿成功后,水就有了玄酒之名。周礼用清水和不加调味料的肉汁“大羹”,作为祭品是为了让人能回忆饮食的本始,同时也是为了以质朴之物交于神明,以讨得神明的欢心。
周人以农为本,认为大量酿酒和酗酒会浪费很多粮食,是难以容忍的“罪恶”。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的是一种节约,并不是说到周之前都是用水祭祀,只是要告诉大家有文字记载的“酒”是“玄酒”而已。要在当时,如果换成是你要讨神明欢心,你不拿酒孝敬这些“又敬又怕”的神灵反而用水,那真是“哄鬼”了,恐怕来年真会“颗粒无收”周公要说的无非还是个“礼”。
汉服爱好者重现祭祀场景“礼”字初创时作“豊”,后又为“禮”“醴”二字。前者体现了“礼”与神祗的联系,后者体现了“礼”与酒的联系。而在以“巫文化”为代表商代,祭祀用酒的礼制实际上已有了系列化配置,礼器也已有了成套的规定,但是还没有关于酒礼与酒德的系统和具体认识。
《战国策·魏策》有“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日:‘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的记载,而这个预言直到一千年后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才得到验证。
妲己真正的礼乐时代是周,在那酒礼与酒德将得到具体的完善,并被儒家所吸收沿用至今。
“酒以成礼”有哪些具体要求?
所谓酒礼,就是饮酒、用酒场合的礼节,主要是体现酒行为中的君臣、尊卑、长幼关系以及各种不同饮酒场合的行为规范。
在祭祀中,“五齐”(五种低度酒)用于祭祀,“三酒”(三种高度酒)供天子和贵族饮用。《礼记·祀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说文·角部》曰:“觚,乡饮之爵也。”
商代晚期青铜酒觯《论语·乡党》记载:“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坐席时尊长让贤,酒宴结束时,也要让年长者先离席位,维护尊者、贤者、长者的地位。《礼记·乡饮酒义》也记载了酒礼中人们尊老重贤的思想。“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五十岁的人在六十的长辈的面前站着侍奉,为了表现敬老的礼节。而且年龄越长的人使用的器皿数量越多。同时还记载了饮酒时应当“弟长而无遗”,即不论长幼都要喝酒而不遗漏。
双手盛饭基本礼仪《仪礼》中还辟出专节,详细规定了宴席上敬酒和酬答的仪式。饮酒时要依礼而饮。按仪礼饮酒,约分为四步:拜、祭、啐、卒爵。首先举杯拜天地,表示敬意;接着把第一杯倒地上,祭谢大地养育之德;然后倒上酒浅尝一口,颂美酒香令主人高兴;最后干杯,一饮而尽。
敬酒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即起立以示尊敬。敬酒者在碰杯时要将自己的酒杯放低三分,示为礼敬。如若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长辈命晚辈喝,晚辈才可举杯。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等等……
“饮酒之德”又是什么怎么开始?
《无逸》中,周公首次提出了酒德概念:“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
商纣王商纣王酗酒失德而亡国的故事历历在目,因此周武王灭商以后,统治者们就严禁滥饮无度,进一步制定了饮酒礼仪规范。西周初年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禁酒法典——《酒诰》,它规定了十分严厉的禁酒措施。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
酒后放纵《礼记》还作了具体说明:“君子之饮酒也,一爵而色温如也;二爵而言斯;三爵而冲然以退。”就是说饮酒要有节制,适可而止。以中国酒文化的传统观念看来,酒本身并不坏,饮酒也不坏,坏就坏在无节制的滥饮。
《说文》:“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醉”指一个人刚好达到自己的酒量极限而不至于乱性;“酣,酒乐也。”饮酒恰到好处,尽兴而不乱,是谓“酣”。《史记·高祖本纪》集解更为确切的解释是“不醒不醉曰酣”。古人提倡饮酒适量,既能体会到饮酒之趣,又不会因过量而有损身体健康或者作出不当行为来。
礼记当朝不止劝,还设官治酒,出台了以法禁酒的措施。《周礼·天官》载有酒正之官,执掌有关酒的政令;还有叫酒人的官,专掌造酒。后续各个朝代也有参照,王莽时设酒士,掌督察酒利。晋有酒丞、齐有酒吏、梁有酒库丞,隋有良酝署,唐宋因之。还专门制定了各种有关酒礼的条文和禁酒令等。
制止滥饮,提倡节饮,饮酒适度,就是应该提倡的饮酒之德。
中国酒文化中渗透了中国传统礼制文化,饮酒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口舌的享受,其意更多在饮酒之外,在于礼仪文化,在于共乐同欢。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明天我将和大家聊一聊酒与艺术。
原创不易,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