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
您的每一次点“好看”都是
在对我们说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
中国古代礼仪内容繁缛,《礼记》中即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大致在春秋战国时,人们逐渐按照这些礼仪的内容进行了的划分。于是就形成了《周礼·春官·大宗伯》篇记载的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礼仪类型,谓之“五礼”。
汉代以后,历代国家礼制虽有所演进和变化,但基本上都围绕这五礼的系统进行礼制建设,并逐步发展。
一、“事邦国之鬼神示(祇)”的吉礼
吉礼是五礼之首。古人祭礼为求吉祥,故称吉礼,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将祭礼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每类之下又细分若干等。
祀天神:主要包括祭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雨师等。注: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祭天。祭地祗:主要包括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祭人鬼:主要包括祭先王、先祖,祭祀必须在宗庙之中。
如今北京尚存的天坛、地坛,就是明清时期皇帝举行郊祀礼,祭祀天、地的场所。(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祭天的天坛为圆形,祭地的地坛为方形)
天坛
二、“哀邦国之忧”的凶礼
凶礼,是指遭遇到凶丧祸患时,人们相互间进行的哀悼吊唁、救济抚恤的诸礼仪的总称。
凶礼主要包括:
丧葬礼:对死者表示哀痛与哀悼之情的礼仪。
荒礼:遇到饥荒年或瘟疫流行时,统治阶层表达体察灾情、与民同苦之意的礼仪。
吊礼:当他国或他人遭受自然灾害后,统治阶层派人慰问的礼仪。
恤礼:邻国遭乱时,统治者派人慰问的礼仪。
袷礼:当他国遭敌人袭击而残破后,同盟诸侯筹集财物予以援助的礼仪。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言:“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三、“亲邦国”的宾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宾礼亲邦。”
宾礼,古时指诸侯朝见天子及诸侯间相互拜访时的礼仪。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了诸国使者拜见天子的八种宾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曰视。”
西周时,宾礼是天子和诸侯王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相互来往时实行的礼仪规范。
秦汉以后,宾礼则成为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员、与外国之间相互来往时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
随着欧洲列强的崛起,清朝与欧洲某些国家的来往日益频繁,宾礼的形式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清朝初期,中国传统的跪拜皇帝礼仪与欧洲交际礼仪可以变通,混杂并用。
乾隆末,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抵华。双方围绕究竟是用中国传统的跪拜礼,还是欧洲交际礼觐见清朝皇帝,发生了激烈争执。最后经协商,由乾隆皇帝颁布特旨,采用西礼行礼。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力日衰。与英、法、美、俄等列强发生冲突时,统治者又往往屈膝求和,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而,西方列强使节凭借强大实力,在交往使用礼仪问题上,态度日益强硬。
咸丰、同治两朝,清廷与各国来华使节都为入觐礼仪采用华礼、西礼的问题而屡屡发生争执。
同治十二年(年),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臣联合向清朝皇帝呈递国书。他们要求采用西礼,特别是采用西方国家官员觐见君主的三鞠躬礼行礼。
清朝一些大臣激烈反对这一提议,李鸿章力排众议,主张应遵循“礼与时变通”、“酌时势权宜”而制礼的原则,大致接受西方使节的要求。
经过磋商,最终,上述国家的使节改用五鞠躬之礼,觐见清朝皇帝。皇帝接见外国使节,赐予茶、酒,以示恩。
古代宾礼的主要意义是维护邦交,而随着“邦国”的不复存在,宾礼的意义也有所改变。
如G20峰会时期,所奏演的《呦呦鹿鸣》也是属于宾礼的一种。而现今,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四、“同邦国”的军礼
军礼是指军旅操演、征伐叛逆不服者等与军事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诸礼仪的总称。
《周礼》所说的军礼包括:
大师之礼:召集和整顿军队。
大均之礼:校正户口,调节赋征。
大田之礼: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
大役之礼: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
大封之礼:整修疆界、道路、沟渠。
军礼起源甚早,据考古发现的甲骨文有关记载表明,商朝时,已经实行君主郊迎胜利凯旋的军队,在宗庙、社等祭祀神灵的场所,举行献俘告捷的礼仪。这说明,至少在商朝,已经制定、实行与军旅相关的礼仪。
西周时,军礼已经比较系统、成熟。主要可以分为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大封五种类型。
而说到古代军礼,不得不提的是清朝的田猎礼——“木兰秋狝”,堪称中国古代有效的融政治、军事、娱乐于一体的典范。
木兰秋狝礼一般在每年农历八月举行。皇帝在离京前一天,派遣官员告祭祖庙。
至围场后,皇帝与随行的贵族、官员、将士均在野外搭建帐篷宿营。皇帝所处的黄色帐幕,位于行营的中心。
围猎开始后,如同作战一样,严明军纪。将士们的举动,皆要中规中矩、前后有序。
秋狝礼毕,行猎者校点猎物,满载而归。
(清)木兰秋狝图
通过秋狝礼,清朝统治者不仅满足了享乐之需要,操练、检验了满族贵族子弟的军事技能;而且,通过这一方式,既密切了与周边各部(族)的融洽关系,盛大军容武功的炫耀,又可以有效的消除某些部族反叛、分裂的异心,宣示了清朝统治者对他们拥有不容置疑的统治权。
不过,清朝中期以后,皇帝宗室、八旗贵族子弟多沉溺于声色犬马,“木兰秋狝”也逐渐沦落为单纯的娱乐项目,甚至成为清朝统治者自欺欺人的遮羞布。
咸丰十年(年)9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咸丰帝,不思谋御敌之策,反而率子弟妃嫔文武官员,以“木兰秋狝”为名,仓皇逃窜至热河避难,致使北京沦落敌手,惨遭浩劫。
五、“亲万民”的嘉礼
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庆贺性的礼仪。
嘉礼主要内容有:
饮食之礼:宗族内部通过聚酒饮食以加深联络和感情。
婚、冠之礼:古代男女成人后的加冠、加笄及婚礼。
宾射之礼:射击比赛的礼仪。
飨燕之礼:国君宴饮及设宴款待宾客的隆重礼仪。
贺庆之礼:对有婚姻甥舅关系的异姓之国,在其有喜庆之时,致送礼物,以示祝贺。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述嘉礼的类型和功能说:“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这些礼仪都在吉祥、欢乐的气氛中进行,因而称为嘉礼。
礼者,履也、体也。
实践谓之履,即人生行为之法则,立本谓之体,即民族、国家、社会、家族等人群之秩序。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有着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礼乐文化强调秩序与和谐,故而回归民族文化传统,无疑将增添我中华民族屹立风雨的底气,给浮躁庸俗文化有泛滥趋势的当今,注入一股雅正的新风。
诚然,如今时代不同,对古人追求的礼仪不需要完全生搬硬套。
按照礼的内涵,恭敬而恰如其分地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无疑不是一种可贵的传承,衷心希望中华优秀传统礼仪,能得到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