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涉及人与人的交往交流,行为举止,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礼节,丰富多彩,各式各样,那么,礼仪、礼节又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呢?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礼的滥觞是原始社会时期的祭祀活动,是原始人类为求福免灾、保佑风调雨顺而对神明的祭祀,祈祷祖先神明显灵的敬神拜祖仪式。
图1中国古代礼仪始于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礼节经过夏商周三个奴隶制社会的改善、发展、继承,日益完善。经过社会的跌宕起伏,礼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与此同时,社会也有了飞速的发展,那么,礼的形成与社会的发展有又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一、周朝的礼乐制
周礼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为周朝制定的一系列典籍规章,被称作“致礼作乐”,包括饮食、起居、丧葬、祭祀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人的生活。周人十分重视对礼仪的教育作用,不仅统治阶级大力支持,社会的各个阶级也都参与其中,内外兼修,并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周人们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还将礼和乐相互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周人的综合素质,丰富了生活的内容,为生活增色加彩。
图2周礼是根据周人自身情况制定的,主要立身于周人自身的发展,推行到其统治的各个阶级中,对其他民族国家的重视度不够,其目的在于扩大自身的统治,其本质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加强本族之间的血缘姻亲关系,维护宗法统治,稳定社会秩序。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礼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转型期间,相继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思想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纷争不断,诸侯相互争霸,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生活起到了安定的作用,同时,革新并发展了礼仪理论。孔子首开私人讲学的风气,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将教育推行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孔子推行“仁”和“礼”的思想,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图3公元前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弟子奉国君之命到洛阳朝拜天子,他觉得这是一个向老子请教礼仪学识的绝妙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便与其同往。到达第二天,孔子就下马车徒步前往拜访老子,正在研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孔丘前来求教,便连忙放下纸笔,整理衣冠,出门迎接。
孔子看到精神抖擞的老子,疾步向前,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弟子礼,进入内厅,又行了一个礼才坐下。老子询问其到访的原因,孔子随即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周礼一无所知,特来向老师请教。”回到鲁国后,孔子对其弟子讲,老子才学渊博,识古通今,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从此可以看出,孔子不仅讲礼,还切身的用礼,立身作则,言传身教,对民众起到了教化的作用。
三、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汉朝开始,中国的礼仪习俗就发展开来。汉朝成立初期,社会存在众多不稳定因素,礼仪礼节主要从各地效仿得来,到汉武帝时期,社会逐渐稳定下来,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国家强盛,社会局面得到极大的改变,与此同时,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正统思想的确立,使儒家思想中包含的礼仪及文化得到推崇,并得到大力的推广。
图4汉代宫廷礼仪规矩严格,士大夫在饮酒作乐时,不仅要即兴歌舞,还需要一种重视礼仪的社交舞蹈,在许多史书上被记为“以舞相属”,在宴会中,一般是主人先舞以领,客人以舞为报。这种社交舞蹈颇为重视礼仪规矩,每一个姿势,每一个仪容都有很大的讲究,如果出现差错,就属于失礼。这种社交舞蹈有时也会引起士大夫们的歧义,有时也是爱憎的一种表达。
在《后汉书》中记载了“以舞相属”的故事:蔡轶被贬,友人设宴送行。在宴会期间,五原太守王智起舞属蔡轶,而蔡轶却不应属回报。王智大怒,蔡轶也怒气而去。经介绍,五原太守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经常依靠其势力强大为非作歹横行霸市,正直的蔡轶不屑于与之交好,最终得罪了这个权贵,以致失去了回京做官的机会。从此可以看出,汉代礼仪不仅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政治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唐朝——风韵之朝
唐朝是世界上被公认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社会繁盛,文化开明,但同时也是一个格外重视礼仪的朝代。
图5在服饰上,有着统一的标准:唐朝男子一般穿着圆领长袍,衣襟等处都有拼接边缘;文武百官长袍衣衫至脚踝处,武官长袍衣衫略短至膝下,衣袖有宽窄之分,衣袍长衫穿着很广泛,上至帝王百官,下至贫民百姓,均可穿着;唐朝女子上穿衣衫,下着长裙,可仅以轻纱遮体。
其在行礼礼节也有一定得讲究:长公主间低位向高位行万福礼,对平位或低位行颔首礼,宫中的晚辈需要每天向太后皇帝等人请安。在唐朝,长公主可自由出入,但不得过于频繁。唐朝初期的时候,三礼还被列为九径,以后就发展成了十二经,成为探寻唐朝足迹的重要证据。
图6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就发生在唐朝。在当时,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的首领为了表示对唐王朝的敬意,特派本国使臣向唐太宗贡献天鹅。在路过一条小河时,好心使臣把天鹅从笼子中放了出来,想给它洗一个澡,但是,天鹅一离开笼子就向天空飞去,使臣急忙阻止,但最终仍然让天鹅飞走了,只留下了几根鹅毛。使臣惊恐万分,随即大哭,随从安慰他,事到如今,只能想办法进行补救,哭也没有任何用处,使臣也逐渐冷静下来。
到达长安后,使臣拜见了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看到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十分好奇,让侍卫打开,只看见了几根鹅毛。唐太宗不解,使臣只能实话实说,唐太宗听后,直道难得可贵,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充分表现了送礼之人真诚相待,在国家利益面前也不弄虚作假,以实相告,这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也包含着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包容,成了千古相传的一段佳话,对后世乃至今日都有重大影响。
五、两晋南北朝——礼仪的挑战
两晋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发起战争,社会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此时,上层社会盛行的是玄学,同时,儒学和道学也有较大的发展和突破。常年的战乱纷争,使得人们没有达到预期的稳定生活状况,因此,人们对礼的重视减少,礼的约束力随之减弱。
图7这一时期,是礼发展的一个瓶颈的时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感受到一种散漫的氛围,形成了放任的社会风气。有的统治者也放弃了对礼的管束,开始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礼仪的变更,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提倡薄礼,这对后代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家庭开始注重内部家庭的教育,不再仅仅拘泥与繁文礼节,因此,一些家训相继流传。
六、宋元明清的沿袭
到了宋代,礼仪和习俗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礼仪开始走入民间,使得更多的民众接受到礼仪的教化。随着市民工商阶级的发展和民间力量的强大,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将对礼仪的发展眼光投注于民间。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致力于民间的乡约和家训,对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补充。民间的行为规范通俗易懂,在当时的社会中流传广泛,产生深远的影响。
图8但发展到元代的时候,礼仪开始走向低潮。元代的时候表面上沿袭了宋代的礼仪规范,但是,事实上元代对礼仪的发展十分不重视。在元代,民族矛盾的凸显,使得民族矛盾的调节占据了统治者的大部分时间,社会一直处于一个调和的状态,因此,统治者难免会忽视对礼的重视。
明清时期吸取元代的经验教训,程朱理学,朱熹、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制定了较为完备的礼仪体系,前期起到较大的作用,对人们的生活观念,理想思想等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但可惜的是,并没有坚持很久就被摒弃了。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解放,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财富的积累以及商业的发展和兴盛,人们逐渐摒弃了繁文缛节的约束,更加向往自由,对礼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减小,使礼的发展有所停滞。
结语:
“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
图9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在礼中极大地凸现出来,中国古代的政治也在较大的背景下以礼为基础,礼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都有不可忽视的联系。中国的统一局面,社会的稳定,人们美好生活愿望的实现,始终离不开礼的教化和约束。总而言之,礼,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瑰宝,礼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礼的约束,离不开礼的教化。
参考文献:
《礼记》
《周礼》
《仪礼》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