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君子还是戚戚小人解读齐国第一好学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梦征程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785271.html

笔者说:

他既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却又欺软怕硬的处处躲避与楚国的正面对抗;他既做出了“存亡继绝”的壮举却又常常恃强凌弱侵占、掠夺各小诸侯国;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一心两面”,“一心”是指极致的信任感,对于君子,他信任至死,譬如:管仲、鲍叔牙等;对于小人,他也信任至死,譬如:易牙、寺人貂等。“两面”是指成功者与失败者两张面孔,他既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也是看着五公子争位而死的鳏寡独夫。今天,我们要去看看那个“极致的信任感”为齐桓公姜小白,为春秋时期的诸侯们,甚至为我们这个民族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深远而又始料未及的影响。

齐桓公姜小白如果没有遇到管仲和鲍叔牙这对君子,那么也就没有“春秋霸主齐桓公”了,历史缺失了一部分的内容,那就是齐桓公为什么能拿命去相信别人--“极致的信任感”?他相信鲍叔牙,所以弯道超车夺取了齐国国君之位;他相信管仲,所以打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是,当我们看到他同样拿命去信任易牙、寺人貂、竖刁等“小人”时才知道,那种极致的信任感是公子姜小白的本能,而这种本能的背后是一种远超普通人的“超强的学习力”。这种“无差别的学习力”不但帮助齐桓公“学习君子”成为霸主,也让他“学习小人”而陷入了孤独惨死的结局之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见什么人学什么样,学君子可以成功,学小人也可以失败,重点是学习力要用对地方!人凭借什么成功就会因为什么失败,“超强的学习力”是春秋五霸获得成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是也都成为了他们败亡的原因,真是让人叹息啊!但是,这种渗透入华夏族文化基因中的学习力在经历无数时间的洗礼之后,反而成为了华夏文明不断发展的源动力之一,这可真是始料未及啊!

-----------------------------------------------

上部:学习君子,三大策略助力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

跟着君子,成为霸主;跟着小人,成为独夫;为什么学习同样的东西,因为学习榜样的不同,效果就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让我们从鲁庄公九年“齐桓公夺位”到鲁僖公十七年“齐桓公去世”的历史中找寻一下“齐国第一好学生”齐桓公成功的根源。

一、功利性学习,齐桓公遇到的被动环境--不得不做。

《左传》:鲁庄公九年,庄公进攻齐国,护送公子纠回国即位。齐桓公从莒国抢先回到齐国,继位齐国国君。

所谓的功利性学习,就是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学习后立马应用。在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齐国国君之位的过程中,前者从“夺取国君之位”这种实际需求出发,学会了对君子鲍叔牙的信任感,所以在之后他也能全心全意的去信任管仲,并最终成功成为诸侯霸主。

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而换取的劳动果实最是让人记忆深刻,这就是被动环境强迫给人们的“源动力”,即:不得不做的事情。同样,要让一个国君(齐桓公)去信任一位君子(管仲、鲍叔牙)并学习一种价值观(尊王攘夷),这也需要被动环境的支持。其中的原因有二,一是人的大脑喜欢重复不变,并且抗拒任何大幅度的变化,而主动学习对意志力的消耗很大,所以最好的方法不是发挥莽撞的武力——刻苦、坚持,而是一种被动环境。二是大脑的记忆方式就像用水在纸上写字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字迹很快就干了、没了,而被动环境可以帮助人们重复足够多次,从而形成长时记忆。

那么,功利性学习“强迫”齐桓公做出了那些学习行为呢?

1、齐国两败于鲁,确立“尊王攘夷”战略。

齐桓公上台以后,因为鲁国帮助他的敌人--公子纠争夺君位,所以发动了两次对鲁国的战争。一是鲁庄公十年春,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在曹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策略的帮助下,大败齐军。二是鲁庄公十年夏,齐鲁郎地之战,鲁国在公子偃“避实击虚,出其不意”策略的帮助下,大败宋军,逼退齐军。两次失败让齐桓公认清了一个现实问题,“齐国实力不足以称霸诸侯”,也学会了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功利性学习”。之后,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思想,以“尊王攘夷”为战略,先是在鲁庄公十年冬天就与鲁国和亲,然后在通过不断的结盟与联合,最终完成了齐国称霸的目标。

2、齐国三存亡国,执行“存亡继绝”策略。

鲁僖公元年,狄人进攻邢国。管仲对齐桓公说:“戎狄好像豺狼,难以得到满足。中原各国互相亲近,不能够抛弃。安乐就像鸩酒毒药,不能够怀恋。《诗》说:‘难道不想回家乡,邻邦盟约不敢忘。’盟约,就是同仇敌忾、忧患与共的意思,请求您遵从盟约救援邢国。”于是齐国人出兵救援邢国。之后,齐国又帮助灭国的卫国、杞国重新建国,让其百姓重新安定,这就是齐桓公“存亡继绝”功劳。那么,齐桓公是因为某种历史责任感而下死力去帮助别人么?当然不是了。“存亡继绝”对于齐桓公来说也是一种“功利性学习”,因为之前灭谭、遂、项等国和杀公子纠的事,让齐国的诸侯盟主威信和德行一落千丈,所以“重树威信”成为了齐桓公最优先、最迫切的问题,而管仲“存亡继绝”的策略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3、齐国会盟服楚,创造“文战胜敌”模式。

鲁僖公四年春,齐桓公率领宋、鲁、陈、卫、郑、许、曹等国的军队去攻打蔡国。蔡国军队被打败,诸侯的军队于是讨伐楚国。齐桓公让诸侯的军队全部列好阵势,然后自己和楚国使者屈完同乘一辆车去检阅军队。齐桓公说:“列国这样做难道是为了我吗?这是在继承我先君的友好精神呀!贵国和我们友好吧,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您为敝国求福谋利,愿接受我楚君做盟友,这本是我楚君最大的愿望啊!”齐桓公又说:“用这样的军队去打仗,谁能抵挡得了?用这样的军队去攻城,什么样的城池不能攻下?”屈完回答说:“您如果以道德安定诸侯,哪个敢不服?如果要用武力,那我们楚国将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众多,恐怕也用不上啊!”于是屈完代表楚国和诸侯签订了盟约。经过此次“服楚”的过程,“楚为大国,国力强盛”的问题就成为了齐桓公“攘夷”的最大阻碍,所以他从中学习到:一是对付楚国不能恃强凌弱,二是中原诸侯的实力只能“服楚”而不能“胜楚”。所以,作为春秋五霸第一霸的齐桓公只能屈从于“文战胜楚”的策略,直到后来晋文公称霸才直面硬钢了楚国。

二、框架性学习,鲍叔牙的信息加工能力--当变则变。

《左传》:鲁庄公九年秋,鲍叔率领军队代表齐桓公来鲁国说:“子纠,是我齐君的亲人,请国君代我齐国诛杀。管仲、召忽,是我齐君的仇人,请交给我们让我们称心快意地处置。”于是就在生窦杀死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求把他押送回齐国,鲍叔接受请求,到了堂阜就把他释放了。回国后,鲍叔报告齐桓公说:“管仲治国的才能超过高傒,可以让他辅助国君。”齐桓公接纳了这个意见。

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能清楚地构建出自己原有经验的知识体系框架。在每次学习新知识时,再对原有框架加以增补和修正。“蛋糕、奶糖、巧克力”这些词汇在味道、香气的暗示下,会诱导大脑编码出“甜”的味道。框架性学习就是指主动对信息进行编码与加工的过程,即:把一系列随机顺序呈现的事件按有意义的顺序重新调整。同样是争夺齐国国君之位,公子纠和管仲失败了,公子小白(齐桓公)和鲍叔牙却成功了,那么鲍叔牙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要比公子纠、管仲更优秀呢?

鲍叔牙的优点在于“当变则变”,这在他与管仲交往的时候就已经表现的很明显了,他不因为管仲贪财而认为他不能成大事,也不因为管仲辅助公子纠失败而认为他能力有差,这十分难得!为什么呢?因为鲍叔牙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他在组织知识的时候,更喜欢先将问题分为不同的类型,再按不同问题类型归纳出一般的解决步骤,最后将各种思维工具和方法填充在各个解决问题的步骤中,这也是为什么他始终坚守对管仲的判断的原因。

那么,框架性学习“帮助”鲍叔牙做出了那些学习行为呢?

1、弯道超车,助力齐桓公夺位成功。

鲁庄公九年,齐襄公即位后,管仲和召忽保公子纠逃到母舅鲁国避难,鲍叔牙保公子小白到莒国避难。齐襄公去世,公孙无知被杀之后,二位公子争夺君位,鲁国欲送公子纠回国即位,遣管仲在公子小白回国路上截击,公子小白诈死后偷偷回国,而鲁国以为小白已死便缓缓送公子纠回国,晚于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发兵在乾时击败鲁军,后又杀死公子纠。齐国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之事就是鲍叔牙框架性学习的最佳例证,原因有三?一是知道公子小白的核心诉求是什么,也知道他会同意出奇制胜的策略;二是他知道齐国人与鲁国人的需求是什么,也知道什么样的策略才适合现实;三是他了解公子小白、公子纠、管仲、鲁庄公、齐国人等所有人的根本弱点,所以才能以快打慢。总而言之,鲍叔牙通晓“基于工作流程的知识体系框架”,他太明白系统中的那些人的应有反应和周礼(工作流程)对他们的禁锢,所以才能成功帮助公子小白夺位成功。

2、举荐管仲,助力齐桓公称霸诸侯。

鲁庄公九年,九月,齐国人(鲍叔)索取子纠,威胁鲁国杀掉公子纠。回国后,鲍叔报告齐桓公说:“管仲治国的才能超过高傒,可以让他辅助国君。”齐桓公接纳了这个意见。之后,管仲正式辅佐齐桓公开始走上称霸之路,而举荐管仲则成为了鲍叔牙的第二件大功劳。那么,是什么让鲍叔牙放弃自己的利益而举荐管仲呢?只是因为管仲有治国能力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里鲍叔牙是基于两个判断而选择推荐管仲的,一是基于业务领域的专业知识框架,即:“治国、执政”需要通晓专业知识背后相通的本质规律,这些本质规律一般会以公理、原理、定律的形式出现,而管仲比自己更加懂周礼;二是基于职业目标的能力知识体系,即:管仲与自己相知相守,和自己拥有同样务实的性格,且具备治国理政的思维能力和整合能力;最终,鲍叔牙从实际的职位与目标出发,将这个重任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知己--管仲。

三、迁移性学习,管仲的小技能与大理想--必做必为。

《左传》:鲁僖公十二年,冬,齐桓公派管仲去让戎人和周天子讲和。周王用上卿的礼仪设宴招待管仲,管仲辞让说:“我,只是个低级的官员。有天子任命的国氏、高氏在,如果他们按季节在春秋两季来接受天子之命,那将用什么礼节呢?下臣谨辞谢。”周天子说:“舅父!我赞美你的勋劳,接受你的美德,这是深厚而难以忘记的。来履行你的职责吧,不要违背我的命令!”管仲还是坚持接受下卿的礼节后回国。君子说:“管氏世世代代受到祭祀是应该的啊!谦让而不忘他的上卿。《诗》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神灵会保佑他的!’”

鲁庄公九年时被俘虏的管仲和鲁僖公十二年安定王室的管仲是一个人么?答案肯定是“是的”。社会变化是以年为单位的,速度是自然演化的上百万倍。春秋争霸,一时的成功都无法保证未来5~10年内还会成功。那么,为什么在鲁庄公九年失败被俘的管仲会在大浪淘沙的争霸过程中做出优异的表现呢?

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就是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中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帮助公子纠继位失败而被俘的管仲来说则是一种不得不学的必备能力,但管仲很欣然的接收了,因为他有自己“必做必为之事”,即:治强国、平天下。所以,在鲁庄公九年之后,管仲利用“迁移性学习”学会了在不同情境中的处理能力,一是劝齐桓公尊王攘夷,这是管仲治国能力的迁移;二是助齐桓公结盟服楚,这是管仲外交能力的迁移。到了最后,管仲已经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少年,而是一个能把自己能力用到不同场合的齐国第一名相!

那么,迁移性学习“教会”管仲做出了那些学习行为呢?

1、尊王,管仲希望用周礼结束世间的纷乱。

鲁僖公七年,管仲对齐桓公说:“臣下听说:以礼招抚有二心的国家,以德来安抚疏远的国家。不违背礼和德,无人不归附。”齐桓公依礼对待诸侯,派有关官员接受诸侯贡献的土产献给天子。学习的本质是原有经验的迁移。没有人是如同一张白纸般开始学习新知识的,每个人都是带着已知道、已相信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的。而管仲的知识则来源于他对自己过往经历的理解,一是内乱不止则百姓不安,二是下无方伯则中原不安。所以,管仲其实是通过迁移性学习学会了如何组织和应对先前的知识和先前的经验,并更快的学会了应对新的情景和更好的完成了自己的治国理想。

2、攘夷,管仲希望用文战平息中原的战乱。

鲁僖公四年,楚成王派使者去军中质问齐桓公说:“贵国在北方,楚国在南方,两国相隔很远,就是牛马发情,也不能跑到一起呀,没想到您却侵入到我国来了,这是为什么呀?”管仲回答楚国使者说:“从前,召康公为周天子命令我们齐国的先君太公说:‘天下的诸侯,不论谁犯了罪,你都可以征伐,以便辅佐王室。’并赐予我们先君讨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楚国,该进贡裹束的菁茅却没有进贡,以致天子祭祀时供应不上,没有东西可以滤酒祭神,寡人特意为此来问罪;昭王南巡到汉水而没有回去,寡人因此责问你们。”从管仲应对楚国使者的责问,可以看出管仲已经学会了如何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应用原有的知识,做到了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体现有二:一是他通过文战的方式帮助齐桓公赢得了对楚国的外交胜利,二是他学会了用周礼去应对楚国使者的责问,帮助齐桓公实现“服楚”的目标。

-----------------------------------------------

下部:学习小人,五大败笔促使齐桓公变成鳏寡独夫。

成功往往带来的不是更大的成功,而是“一不小心”的失败。公子姜小白(齐桓公)信任并向鲍叔牙、管仲等一众君子学习了成功之道,可是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嗜好--纵欲好色。那么,为什么一两个小人就让齐桓公变了鳏寡独夫了呢?我们没有办法直接获取那些关于齐桓公的“私密记录”,但是我们可以去历史的“微小处”看看“坏孩子”齐桓公的另一面。

1、在小人的脑子里搜索不到真理。

一个人想了解一个问题的答案,他会怎么办呢?答案是他会搜索其他人的行为和意见。那如果被搜索的这个人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他该怎么办呢?答案是有样学样。这些人的行为和意见就像是关键词,当你想做什么或怎么做的时候,它就会重进你的头脑。所以,齐桓公的行为就是解读他身边是什么人的线索。

鲁庄公十年,齐侯逃亡在外的时候,经过谭国,谭国人对他很不礼貌。等到他回国,诸侯都去祝贺,谭国又没有人去。冬,齐军就灭亡了谭国,这是由于谭国没有礼貌。谭子逃亡到莒国,这是因为两国同盟的缘故。鲁庄公十三年春,齐、宋、陈、蔡、邾等各国国君在北杏会见,这是为了平定宋国的动乱。遂国人没有来。夏,齐国人灭亡遂国并派人戍守。鲁庄公二十八年春,齐桓公讨伐卫国。与卫国人作战,打败了卫国军队。用周天子的名义责备卫国,收取了财货后回国。齐桓公灭谭国、灭遂国、掠夺卫国,原因是报复。报复对方的不礼貌、不尊重和“太富有”!

2、在小人的爱好里正事排在最后。

有这样一种情况:对一件事物很期待,但却因为安排不了时间而一直搁置;或者虽然一开始很冲动、很想做好,但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就忘了这件事;又或者好不容易抽出了时间,又难得碰到了一个好时机,但除了一时感动,却没能给你带来什么“立即”益处;人们把这种事情叫做“正道”。如果一个国君把这些“正道之事”排在最后,那会怎么样呢?会说明天天和他在一起的大约是个小人吧。

鲁庄公二十三年,鲁庄公两去齐国、四见齐桓公。按礼制,诸侯非朝聘会盟之事,不得出境。事实是齐桓公安排齐女哀姜与鲁庄公相会,即:实为淫佚,内大恶讳。鲁庄公三十一年夏六月,齐桓公来我国奉献俘获的戎人,这是不合于礼的。凡是诸侯讨伐四方夷狄取得胜利,要把俘获的人或物奉献给周天子,周天子用之来警戒四方夷狄;在中原作战便不献。诸侯之间不能互相赠送俘虏。齐桓公以女色、战利品结识、获取鲁庄公的“倾心”,那么按照“送礼要送心头好”的原则,齐桓公的亲信送给齐桓公的也必定是这样的东西吧!

3、在小人的知识里只能掌握嗜好。

君子那里的知识是什么样的呢?一是知道这个知识的来龙去脉,二是知道这个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三是这个知识能不能应用到其他场景之中。反之,人们通常把不符合上面三个条件的“知识”叫做“嗜好”。一个国君如果天天沉迷于自己的偏好、嗜好、爱好,那么这个国君的周围会是些什么样的人呢?答案是怀着别样目的而接近他的小人。

鲁僖公四年,陈国的辕涛涂对郑国的申侯说:“齐军经过陈国、郑国之间,陈、郑两国负担沉重,必十分困乏。如果出兵东方,向东夷诸国陈兵示威,再沿海路回国,这就好了。”申侯说:“对呀。”辕涛涂就把这个意见告诉齐桓公,齐桓公同意了。申侯去见齐桓公说:“军队出兵已久,疲惫不堪,如果从东方走,遇到敌人,恐怕不能抵御敌人啊。如果取道陈国、郑国之间,由他们供应粮食和草鞋,该更好。”齐桓公很高兴,把虎牢奖给申侯。把辕涛涂抓起来。郑国的申侯算是抓住了齐桓公的“嗜好”--简单、快捷、直接的满足其欲望,所以才让齐桓公一点意识都没有的就陷入了圈套和陷阱之中。

4、在小人的生命里时间只会流失。

人们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有被动的,也有主动的,但能被沉淀下来真正转变为自己的,可能寥寥无几。就像用漏斗接水一样,看似倒入的水很多,但最后真正留下来的也就是粘在内壁上的几颗水珠。那么,如果一位国君的时间也大量用在娱乐和休闲上会怎么样呢?答案是有人陪他一起虚度时光。

鲁僖公三年,齐桓公和蔡姬在花园里乘船玩,蔡姬摇晃着船逗桓公。桓公害怕,变了脸色。桓公要蔡姬停下来,蔡姬却不停。桓公发怒了,把蔡姬送回娘家,但没有完全休弃她。蔡国人却把她嫁给别国。而齐桓公的三个夫人:王姬、徐嬴、蔡姬,都没有儿子。齐桓公喜欢女色,有很多内宠,宫内被宠爱如同夫人的有六人:长卫姬,生了武孟;少卫姬,生了惠公;郑姬,生了孝公;葛嬴,生了昭公;密姬,生了懿公;宋华子,生了公子雍。和晋献公一个爱好,那就是女色;也和晋献公一个问题,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失去了能臣的辅佐,国家便陷入了长时间的动乱中。想一想管仲死后,齐国失霸和五公子争位的场景!

5、在小人的理想里功利就是一切。

在齐桓公自己做决策的事件中,会发现他通过功利性学习形成的两个习惯,一是为用而学,而且要求一学就能用,即:最简应用;二是要能越用越好、越用越深,即:自然重复。这两个习惯本来是为了实现“尊王攘夷”的抱负而养成的,结果最后变成了“功利主义”。可怕的是,在管仲死后,这种功利主义让他彻底变成了孤家寡人!

鲁闵公元年,冬,齐国仲孙湫来我国慰问祸难。《春秋》称之为“仲孙”,也是对他表示赞美。仲孙湫回国说:“不除掉庆父,鲁国的祸难没完没了。”齐桓公说:“怎么样才能除掉他?”仲孙湫回答说:“祸难不止,将会自取灭亡,您就等着瞧吧!”齐桓公说:“鲁国可以攻取吗?”仲孙湫说:“不行。它们还遵行周礼。周礼,是立国的根本。下臣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如同大树,躯干必然先行仆倒,然后枝叶随着落下。’鲁国不抛弃周礼,是不能动它的。您应当从事于安定鲁国的祸难并且亲近它。亲近有礼仪的国家,依靠坚定稳固的国家,离间内部不和的国家,灭亡昏暗动乱的国家,这是称霸称王的策略。”对于鲁国的庆父之乱,齐桓公关心的是能不能攻取鲁国,而不是“存亡继绝”,这就暴露了他功利主义的一面。只是,“以什么兴,以什么亡”,最后功利主义的结果是五公子争位,而齐桓公的尸体从鲁僖公十七年十二月初八放到了鲁僖公十八年秋八月才安葬。临死看着儿子们争位,死后不能入土为安,这大约就是“坏孩子”齐桓公的另一个结局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