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民忙哈遗址博物馆作者/供图
哈民忙哈遗址出土玉器作者/供图
在古代,造成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非正常死亡原因复杂
自然因素一般是指那些剧烈、不可抗拒的自然运动造成的伤害,例如地震、洪水、泥石流、飓风等剧烈地质和天气变化,都能够造成人类快速、大面积的非正常死亡,这在考古发现中也屡见不鲜。最著名的当属罗马庞贝古城遗址和中国青海民和喇家遗址。
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人类非正常死亡也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社会暴力冲突所造成的死亡,例如长平古战场遗址、垓下遗址等都能发现大量非正常死亡的人类遗骸。还有因社会文化习俗造成的死亡,例如安阳殷墟遗址中常见的人殉和人牲等。这些非正常死亡一般会在人类遗骸上留下可观测的痕迹,例如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有的遗址甚至可通过随葬品在骨骼上的部位,来判断冲突的具体细节,例如箭头的位置、武器造成的痕迹等。
此外,还有一种非正常死亡现象,与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可能都有关系,在考古中也很常见,却难以通过遗骸研究得以确认,这就是瘟疫。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物质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突发性、潜伏期和发病期短、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等特点。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影响巨大的有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疟疾等。
瘟疫考古线索难以发现
瘟疫类型多种多样,引发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天气原因造成的,有的因环境破坏加剧了瘟疫的流行,有的是不合格的医疗卫生造成的,有的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具有社会性和自然因素双重属性。也有一些瘟疫的流行与密切接触动物有关,可分为被动性接触和主动性接触。被动性接触包括生活环境与某些动物的密切接触,是在生活环境周围被动接触携带病毒的动物造成的。主动性接触包括食用、役使、宠化某种携带了病毒的动物造成的传染。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瘟疫及其治疗的记载。《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这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瘟疫除了造成人口的非正常大量死亡,还可能造成社会和文化的大动荡和大变迁。历史上人群的大迁徙和文化的交替背后,都可能有瘟疫的影子。许多朝代的更迭和战争的爆发背后都有瘟疫的影响。尽管瘟疫爆发的记载不绝如缕,造成的后果严重至极,但在考古发现中却鲜有发现和报道。究其原因,除了考古发掘本身具有的偶然性之外,缺乏对考古发现的准确解读也是重要原因。
一些史前遗址和边疆地区考古遗址缺乏文献材料,无法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而在文献相对丰富的历史时期考古中,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