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敏而好学背后的透露出孔子治学的理

文史是一幅画,文化是画纸,历史是无数的浪花,文化是一条河流,历史是绚丽的花朵,文化是一座大花园,历史是繁星。历史是漫长的,世界是广大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历史,不仅悠久、漫长,真真假假,掺杂在一起,真伪难辨。朋友们,成语“敏而好学”背后的小故事:孔子治学的理念与方法。本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2分钟。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孔子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曾经带着学生南宫敬叔去周天子的都城洛阳学习周礼。因为他听说学识渊博的老子就在洛阳,并且掌管着周朝的文化典籍,非常渴望向老子请教。老子非常欣赏孔子,不仅让他们每日去收藏室读书,还带领他们参观了周太庙、明堂等古代祭礼、议政的地方。孔子在这里学到了许多知识,并向老子打听了周礼的许多仪式细节。

回来后,孔子又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孔子号称当世贤人,原来也是什么都不懂啊!”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同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圃(yǔ)、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圃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困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困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子贡听了心服口服,从此勤奋学习,不懂就问,成为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文化是一条河流,历史是绚丽的花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莫雷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以上分析,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我是有趣的天空c,一个爱好文化历史的小导游。(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1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