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晓看历史官。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关于谥号、庙号和年号。
要说这个,先得和大家说明一个情况。在我国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祭祀。
没错,就是祭祀。
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把祭祀这件事情看得非常重要。即便是现在我们一样还是会看重祭祀祖先这件事情。
因此,先秦以前,在祭祀过程中,对祭祀的人终归要有个称号,总不能直呼其名吧。我们先人那么聪明,自然而然,就有了谥号和庙号。
商朝,人们将祖宗立于庙当中,便有了庙号。像,高宗、太宗,这样的都属于庙号。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配得上庙号。只有那些有德有功才行。
周朝建立后,没有沿用商朝的庙号制度,而是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礼制(周礼),用一两个字对帝王进行评价,这个字号就是谥号。
对那些有功绩的帝王,就是美谥。像,文、武,对平平无奇的帝王,就是平谥,如,哀、怀,而在位期间劣迹斑斑的,自然就是恶谥。如,纣、桀、厉等。
秦始皇登基后,没有采用周礼那一套,就自己称始皇帝,后面的依次排序,二世、三世……,可惜,秦二世而亡。这一套体系就没有延续下去。
刘邦建立了汉朝,虽然大部分制度都沿用了秦朝的那一套。但是在礼法这一块,秦朝就没留下什么可以参考的东西,就拾起了商礼和周礼,两个一起用。
而在汉武帝时期,他为了方便纪年,便设立了年号。“建元”便是第一个年号。只是这个时候,年号就是笑话。某某地有个祥瑞,年号改。某某地发生了奇观,年号,改。所以嘛,年号此时就这是在史官的文章中,并不常用。
这里的特例,就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他的庙号是太祖,谥号高皇帝。至于为什么,那得去问太史公了。《史记》中的高祖本纪流传甚广,所以后世便将刘邦成为高祖了。
这里要说的是,汉朝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
汉末以后,中原大地开始进入了分裂阶段。而这个时期,人们似乎对自己的杀戮,太过担忧,便将自己都放到了太庙中,接受后世祭拜。庙号便成为了所有皇帝的标配。
直到隋文帝统一了全国。
可惜隋朝并没有坚持多少年,就被唐朝给取代了。
至此,谥号渐渐的就不再被我们提及了。原因嘛,就是因为字太多了。尤其是武则天,开始了“加字”的游戏,李治就被她给追谥“天皇大帝”。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字是越来越多。让老百姓记这些,太难了。自然而然,谥号,便留存在了史书当中。
当然了,帝王的谥号确实不怎么用了。但是对于文武大臣,还是有他们的谥号的。像范仲淹,就是文正。
至于为什么还没有让年号登上百姓口中的舞台。还是因为李治和武则天。这两个人在位加起来49年,年号就有28个,尤其是武则天,在位15年,年号14个。这真是一年一年号,乱得不得了。
直到明朝朱元璋登基后,年号便固定了下来。不再没事就改了。当然庙号还是该怎么用就怎么用。可是,人们发现年号不变了以后,比庙号更方便,推算时间啥的也更便捷。渐渐的,明清两代,我们便习惯了用年号来代表皇帝。有名的,嘉靖、崇祯、康熙、乾隆,这些都是年号。
凡事都有例外,明朝就有一个皇帝有两个年号,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土木堡大冤种,朱祁镇。被瓦剌捉住前,年号为“正统”,后来朱祁钰死后,他再次即位,那就不能再用那么有耻辱感的年号了。后来,便用了“天顺”作为新的年号。也算是面子上过得去。
年,建立了“中华民国”,采用了民国纪年,从此,年号便不再使用了。
但是,哎,对了,凡事都有那么个例外。袁世凯复辟,在年用了几天的“洪宪”,真的就是几天。因为,袁世凯很快就退位了。
再后来,那些小日子现在过得不咋地的东西在我们东北建立了个“伪满”政权,溥仪被迫当了几年的皇帝。年号也就苟延残喘了几年。年日本投降,伪满的这个破年号也就不再使用了。
至此,我们对古代皇帝的称谓,从谥号到庙号再到年号的历史就结束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使用的就是公元纪年了。
谥号、庙号、年号,是我们国人对历史的一种敬畏。同样的,这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传承重要部分。
从今天开始,作为晓看历史官的我,和大家慢慢分享我们漫长的历史故事。
能看到这里,小官向各位看官作揖致敬。再“厚颜”一把,请您点个赞!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