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赠帝王将相打油诗集(7)“佛系”国君——鲁隐公
春秋这个词汇,来源就在于《春秋》这部鲁国的史书,而《春秋》最早记录的年代,就是从鲁隐公元年开始记载的,那时发生的最大一件事就是“郑伯克段于鄢”,也就是郑庄公收拾了弟弟共叔段的故事,因此后世史家才把郑庄公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即便他不够春秋五霸的资格,也是公认的“庄公小霸”,由此可见,从鲁隐公开始,春秋才有了精确的纪年,也正是因此,鲁隐公这个本来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大作为的君主,才留下了特殊的一页。
当然,鲁隐公身上的故事也很有趣,因为他是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典型的教训。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地,所以鲁国历来也是周礼最为正宗的国家,那么按照周礼的宗法制度,做鲁国国君的一定要嫡出的长子才可以,可是鲁隐公的父亲鲁惠公没有嫡长子,很可能是因为鲁惠公的正妻早亡,而鲁隐公是鲁惠公的继室所生,所以他才有了即位的资格。这位鲁隐公本名叫息,在他还没有成为国君的时候,按照那时的习惯,应该称之为公子息,等公子息成年后,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了,鲁惠公便为公子息娶了一位来自宋国的公主,谁知这位宋国的美女刚踏上鲁国的土地,便一下子被鲁惠公看上了。
结果自然是鲁惠公直接霸占了自己的“儿媳妇”,又给儿子另外找了一个女人,不知道当时的公子息是怎么想的,反正在史书上,看不到他有任何不满,再结合鲁隐公后来的所作所为,他应该是很忠厚地顺应了父亲的要求,没有什么不满或不甘。后来,鲁惠公又跟这个宋国的美女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允,因此也就可以称其为公子允,按照公子息的性格猜测,他是非常疼爱自己这个小弟的,即便小弟的母亲本来应该是他的媳妇,但公子息依旧无怨无悔地爱护着自己的兄弟。
就这样,公子允在哥哥的保护与关爱之下,逐渐长大了,而且公子允的母亲作为宋国来的贵族公主,地位比公子息要高,所以在恪守周礼的鲁国,公子允比公子息更有资格继承鲁惠公的位置,可反过来说,哥俩都不算嫡出,按照长幼有序的礼法,公子息即位国君,也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可是公子息自己却没什么权力欲,按照现在的流行语来讲,公子息是个典型的“佛系”贵族,当然在那个年代,还没有佛教,中国人更不可能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但公子息确实是这个性格。
可是在鲁惠公薨了之后,鲁国上下都请公子息做国君,而他本人的想法是,如果现在就让弟弟做国君的话,年龄太小,很难管理国家,自己索性就“勉为其难”地替弟弟管两年鲁国,等到弟弟长大后,再把君主的宝座直接还给弟弟就好了,这才接受了大臣们的请求,成为鲁国国君。应该说鲁隐公在位的那些年里,没做什么坏事,也没做什么好事,还是那句话,他不过是从一个佛系贵族,变成了一个佛系君主,天天想的就是怎么样在弟弟长大后,交出权力,自己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地度过余生。
可是,他自己是想做到人畜无害,但很多小人不这么想啊,有一个叫公子翚大臣,看名字也是鲁国的宗室,跟鲁国国君应该是同族亲戚,他以为鲁隐公像他一样,贪图权势,为了更好地巴结领导,就跟鲁隐公建议,说自己打算杀掉公子允,让鲁隐公做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国君。可是公子翚怎么也没想到,鲁隐公“佛系”到了一定程度,他不仅不同意公子翚的提议,说自己始终打算着将未来的鲁国交给弟弟,还对公子翚这种大逆不道的想法也没有什么惩罚。可是公子翚做贼心虚,他认为如果自己的这个想法被国君告诉给弟弟的话,他就死定了。
这个小人索性牙一咬,心一横,为了自身的安全,又跑到了年少的公子允身边煽风点火,说现在的国君不仅不打算把君位还回来了,还要杀掉公子允,年轻气盛的公子允当然不能接受这种结果,于是他在公子翚的挑唆之下,决定先下手为强,找个机会把鲁隐公暗杀了,因为死得不明不白,所以这位佛系国君的谥号才叫“隐”,在鲁隐公死后,公子允名正言顺地继承了鲁国的君位,史称鲁桓公,可是这位鲁桓公的命运更加悲惨,而且他给鲁国带来的影响极为深远。
至于鲁桓公的故事老乐以后再说,眼下还是想说说这位鲁隐公,因为后世的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评论过鲁隐公,说他太过愚蠢,如果他能先将公子翚杀掉,然后再让位给鲁桓公的话,是不是就可以两全其美了呢?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设,因为鲁隐公之所以是鲁隐公,就是因为他对一切事都不争不抢,不爱将事情挑大,否则的话,如果鲁隐公有杀掉公子翚的性格,那么他也就不会有让位给弟弟的想法了。
另外别忘了,自古以来宫廷血腥斗争的故事太多了,春秋时期就更是数不胜数,就以鲁隐公和鲁桓公兄弟二人的性格判断,即便鲁隐公除掉了公子翚,让位给弟弟,鲁桓公还是不可能对自己的哥哥彻底放心,还是会找个借口除掉这位“佛系”的哥哥,即便鲁隐公退位后不被害死,他想要的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也是得不到的。因此老乐觉得,不能批评鲁隐公的“佛系”性格,只能说他不仅没有害人之心,连防人之心都没有,在他眼中,世界永远是平和美好的,也许死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好了,故事讲完了,按照惯例,最后送鲁隐公一首打油诗:老婆被抢,变成后娘,忠厚善良,一切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