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贴春联、窗花、“福”字、年画。大门的“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2、吃年饭:过去多为农历除夕晚餐,桌上必有肉丸全鱼,寓意团团圆圆及年年有余。
3、给压岁钱:有的地方吃完年夜饭后,由长辈发给晚辈,或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寓意走财运的。
4、燃爆竹:从新旧年交替时开始燃放,目的是为驱赶叫“年”的怪兽,以免它伤害人畜。
5、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或守通宵,最少至初一子时。寓意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习俗;
习俗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ísú,是习惯风俗的意思。习字最早见于,字形作习,上部是鸟羽毛的象形,下部是声符。《礼记·乐记》等均有相关记载。
东汉学者许慎将习字解释为“数飞也”①,即练习或学习飞行的意思,这是习字的本义。习字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在本义基础上又演变出多种重要含义,习惯、习性便是其中的一种。《礼记·乐记》说:“五年视博习亲师”,学者解释其中的习字含义是“常也”。常即经常、惯常。经常、惯常自然成为习惯,这便是习俗的习的基本定义。俗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铜器铭文《卫鼎》等)。《说文解字》说:“俗,习也”。这是用转注的方法来解释俗字的含义,表示俗与习在意义上具有同一性的一面。《周礼·大司徒》疏说:“俗,风俗也”;《荀子富国》注说:“俗,谓民之风俗也”;《吕览·长攻》注说:“俗,常也”;《周礼·大司徒》注说:“谓常所行与所恶也”。根据以上解释可知,俗的意义与习字相近或相通,确切而言,便是风俗的意思。习与俗连文合并成习俗一词,大约始自春秋战国时期。《荀子荣辱》说:“是注释习俗之节异也”;《春秋繁露--王道通》说:“人主以好恶喜怒变习俗”;《战国策·赵策》说:“常民溺于习俗”。按古代经史学家的解释,前述文句所见的习俗一词,均是风俗习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