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四爻阳爻:跟在老虎的尾巴后面,始终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此才能始终得吉。
朔朔:帛书中共出现在三处,此处今本作“愬愬”;另两处震卦中,今本作“虩虩”[xì]。据帛书,“愬愬”可解释为“虩虩”。
终:今本“终”在帛书中写作“冬”或“终”。帛书中写作“冬”时,今本“终”义为“最终、最后”之义,与“始”相对,末了、结束的意思。帛书中写作“终”时,今本“终”义为“始终,总;表始终全过程”,尽、全、从开始到末了、从头到尾的意思。
四爻是人位,诸侯之爻;爻辞讲的是诸侯在“履”卦中的行为处事。
“履虎尾,愬愬,终吉”讲的是:跟在老虎的尾巴后面,恐惧害怕,始终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此便会始终都得吉。所言的情景类似《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尚书·周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履卦是以“虎”言“天”,以虎威难测,言天威难测,讲“履、礼”;“虎威”即“天威”,顺之则“德”(虎不咥人),逆之则“威”(虎咥人)。
履卦六三爻讲的是“礼”对于“人”的重要性及“小人”之礼的“行正”;九四爻便是言“礼”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及“诸侯”之礼的“行正”。
诸侯为天子在诸侯国内“抚民屏藩”,最重要的是要如《尚书》“康诰、酒诰、梓材”中所言,要“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爱护百姓,最关键的是要依“周礼”治国安民,如此才能永保天命、得天福佑。
诸侯要依“礼”治国安民,对“礼”要时刻小心,不可偏差,无违“礼”之行,如此才能“终吉”。《荀子·修身》“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礼”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论语·宪问篇》“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讲说:居上位的人遇事依礼而行,民众就容易役使;这是孔子反复强调的执政者的为政之道“上行下效”。
《论语·八佾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子路篇》“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
《晋语·卫文公不礼重耳》“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
《晋语·曹共公不礼重耳而观其骿肋》“礼以纪政,国之常也;失常不立,君所知也。”;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怠礼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乱也。”
《左传·昭公五年》“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由上可知,“礼”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荀子·礼论》“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诸侯国君只有效法周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诗经·大雅·大明》),才能永保天命(《左传·文公十五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对于国家政事永远都要“惴惴小心、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能永保其民,永享其国(《诗经·小雅·小旻》、《诗经·小雅·小宛》)。
综上:“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讲的是“礼”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及诸侯之“礼”的“行正”。对于“礼”,诸侯国君要时刻“惴惴小心、战战兢兢”,要以身作则,时时尊“礼”、履“礼”,无所失,如此才能“上行下效”,进而不失其民、永享其国、永保天命,故言“终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