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31是可忍,孰不可忍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③,孰④不可忍也!”

注释:

①谓:是“讲到……时说”或“论及……而言曰”的意思。

季氏,指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即季孙意如。是鲁国的三家大夫之一。

②八佾(yì):佾,古代祭祀时乐舞的行列,行列人数一样。一佾为一人,二佾为二行二列共四人,依次类推,几佾为几行几列,人数为几的平方,八佾即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天子祭礼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季氏是鲁国大夫,按礼当用四佾,而竟然用八佾于家庙祭祀,是僭越天子之礼。这是全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其祸心已昭然若揭,所以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太狠心。这样的事都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敢去做呢?

③是:代词,代人代事。这个字历来有多种解释:一指“八佾舞于庭”这件事。那么下面的“孰”字,就是指事而言。二指代人——季氏。那么下面的“孰”字就是指人而言。

忍,本义指忍耐、容忍,可引申为忍心、狠心,作形容词用,这里应当是用的引申意。

④孰,本义指煮熟,可以引申为“养成习惯”,一般作“还有什么……”解。

译文,有几种译法:

其一:

孔子谈到季平子这个人时说:“他在家庙中能用‘八佾’(六十四人)乐舞,这样的事都会狠心做出来,以后还有什么事情不会狠心做出来!?”

其二:孔子谈到季氏在家庙中用八佾的乐舞这件事说:“这种人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人不可以容忍呢?

其三:孔子谈到季氏,说:他在家庙中用八佾乐舞,这样的事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容忍呢?

评析:

三种译文都可通。我支持第一种译文。

《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舞乐祭祀,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可是,到了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已经土崩瓦解、礼崩乐坏。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鲁国,季平子(季氏)身为卿大夫,只能用四佾,可他却不顾《周礼》规定,僭越周礼,超越诸候之礼,竟然用周天子祭祀乐舞——“八佾舞于庭”。

所以孔子一谈到他就想起这件事,才会愤愤不平地说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话。意思是说,季氏八佾舞于庭这样的事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他不忍心去做呢?言下之意是,即使叛逆造反,他都会干。

其实,孔子的判断很准确,季平子的飞扬跋扈,最后演变到与鲁国国君兵戎相见。联合三桓的叔孙氏、孟孙氏,把鲁昭公逼的外逃齐国、又到晋国,最后死在晋国的乾侯。自己摄行君职,俨然似鲁国君主。

季平子死后,他的家臣阳虎也作乱,囚禁了季孙斯,又抢夺了季孙氏占据的权位。

这一节,最有争议的是“是可忍”三字。

其一,把“是”解为“这样的事”,“忍”解为“容忍”“忍耐”,译为:这样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

其二以为“忍”当做“忍心、狠心”解,更符合当时情景。这是,孔子听了这件事后,很冷静地对季平子下的结论:如此违礼之事都狠心做出来,以后造反、叛乱的事,他也会狠心去做。

其三:“是”指季氏,季氏这种人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人不能容忍呢?)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既是对当权者的提醒——要“攻乎异端,已斯害”,即要打击不法行为,阻止这种行为造成危害。也是对门人弟子的劝告——修身养德,摆正自身位置,自觉遵守礼制。

时至今日,“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一句出自孔夫子的名言,还常常出现在庄严的国际舞台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