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十学习笔记中国历代服饰赏析3

2、中国古人如何看待“衣服"?

《礼记王制》中强调“禁异服“;

《周礼地官大司徒》倡导“同衣服”来安万民;

《左传》昭公九年"服以旌礼”;旧注:“衣服所以表贵贱”、“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

《尚书益稷》:“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臯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白虎通义》:“圣人所以制衣服何?所以絺绤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周礼》中规定天子祭祀时采用六冕,说:“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祝五帝,亦如之。享先生

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驚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絺冕;祭群小祝,则玄冕。”

服饰体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身份等级——服饰差异

礼制——仪式

《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一》:“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载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別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

中华服饰文化一服色

古人认为五行是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基础,将它们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称之为五行。对应五种颜色:水为黑、火为赤、木为青、金为白、土为黄。

袆衣、揄狄、阙狄、鞠衣、襢衣、褖衣

例1:王后礼服

>袆衣:玄色。从王祭先王服袆衣,祎衣是皇后最高形制的礼服。

>褕翟:青色。从王祭先公。

>阙翟:赤色。从王祭群小祀。

>鞠衣:桑黄色。王后亲蚕礼的礼服。

>襢衣(展衣):白色。以礼见王及宾客之服。

>褖衣:黑衣赤缘。

服饰体系是怎样演变的?

服饰制度:服饰在某一特定时期保持稳定,服饰改变时有明确的指示性

政府制定:“改正朔,易服色”

《中国历代服饰賞析》

3、中国古人的“衣服"形制是怎样的?

头衣

1)远游冠

太子诸侯王常带的冠。以铁丝为梁,正竖于顶、外裱细娟。

2)角巾

就是有棱角的头巾,叠制时将头巾折出角来。这种巾市出现于东汉,据说乃名士郭林宗所创,故又称“折角巾”、“林宗巾”,魏晋时多用于儒生、学士等读书人。

3)平巾帻

4)朝天幞头

三、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方法

存世实物、史学典籍、考古发现、视觉资料

《延禧攻略》

存世实物

皇太极沈阳故宫藏黄色团龙纹常服袍

康熙礼服-黄色云龙妆花缎袷朝袍

正史:二十四史

经典:儒家十三经,注疏

汉代:《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乐经》失)

唐代:《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为“九经”

五代十国: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论语》。

南宋:加《尔雅》、《孝经》为“十三经”。

《十三经注疏》:后人对十三经的注解

(1):《周易正义》一O卷,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

(2):《尚书正义》二O卷,孔安国传,孔颖达等正义

(3):《毛诗正义》七O卷,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

(4):《周礼注疏》四ニ卷,郑玄注,贾公彦疏

(5):《仪礼注疏》五O卷,郑玄注,贾公彦疏

(6):《礼记正义》六三卷,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

(7):《春秋左传正义》六O卷,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

(8):《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何休注,徐彦疏

(9):《春秋谷梁传注疏》二O卷,范宁注,杨土勋疏

(10):《论语注疏》二O卷,何晏集解,邢昺疏

(11):《孝经注疏》九卷,玄宗御注,邢昺疏

(12):《尔雅注疏》一O卷,郭璞注,邢昺疏

(13):《孟子注疏》十四卷,赵岐注,旧题孙爽疏

考古发现

万历墓出土的衮服

马山楚墓出土的楚袍

谢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注:课堂内容来源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谢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