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建德6年(公元年)1月21日早晨
北齐都城邺城的西门被攻破,北齐军大败、四散。皇帝早跑了,有几个大将还在支撑,大声咒骂,被周武帝宇文邕下令当场捅杀。街头弃着乱七八糟的兵器,残雪上浇着血,兵士们拖着尸体一具一具扔到牛车上。
居民们缩在屋子里,大气不敢喘,听着门外脚步,潮汐一样冲在邺城街巷,方响时闻,也没个人敢出来。
当天下午,一支长长的队伍护送着胜利者,北周帝国第3任皇帝宇文邕纵马往城南去了,那是个留长胡须的年轻人。
宇文邕要去拜访熊安生,一个让他魂牵梦萦了8年的儒生。
熊安生和家人立在院子里,他黑色的高翅帽压着白发,穿一双大木屐。3天前,他就安排家人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贵客。当时北周攻城猛烈,人人自危,国破家亡就在眼前,只有熊家人还在洒扫。
长胡须没有能掩住宇文邕的笑,这位年轻的帝王赶忙跨前几步,止住了熊安生的跪拜,他攥着熊安生的手走进屋里,扶着他坐到了自己左边。
寒暄已毕,宇文邕叹口气,说:“没能阻止战争,让你们受惊了”。
熊安生侧脸听着,说“当年黄帝都被迫有阪泉一战,何况您在替天行道啊,讨伐的都是罪人”。
宇文邕一笑,“齐国赋税杂役太多、太重,士民受苦太深,我想把他们从水深火热里救出来,您看看,我把齐王宫府库和三台财物分发给百姓如何?”
熊安生听着,说:“周武王当年攻克了商朝,也把巨桥粮食分给商朝子民,这道旨意,可以跟先贤媲美了”。
“哦”宇文邕一喜,这话上道。
“朕与周武王相比,如何?”
熊安生说:“武王讨伐商纣,还要把战俘头颅悬挂在白旗上立威,而您伐齐却是兵不血刃,子民顺服,在下愚见,您比武王更胜一筹”。
“哈哈哈哈”宇文邕笑得欢畅,好久未如此开怀。
他吩咐下去,赐给熊家布匹三百,稻米三百,长安赐一处宅院,还赐给熊安生象牙做的笏板和贵戚才佩戴的九环金带,其余贵重物品不计其数。
接着下令,让熊安生乘坐驷马小车,跟自己风风光光回长安。那年,熊安生八十多岁了。
熊安生是60多岁入仕北齐,担任国子博士。他自小学习五经(《诗经》、《礼经》、《尚书》、《周易》、《春秋》),三礼(《仪礼》、《周礼》、《礼记》),师从当时大儒陈达、房虬、徐尊明等人。
由于功夫下的深,很多见解自成一家。他后来讲学,名气越来越大,各地慕名而来的学子上千人,被朝廷得知,并征召为国子博士。再后来,同期儒生和后辈、徒弟有的已经进入中书、门下,或编国史或参赞帝王成为智囊,而他始终未得重用。
机会来自一次偶然的论辩。北齐天和三年(公元年),北周使者尹公正访问齐国,来到邺城,与齐人辩起了《周礼》。尹公正持理甚精,北齐学者竟无一人能够辨得过他去。并不是说齐地学术不精,而是因为《周礼》在北周的重要性和普及度,不亚于基督教的《圣经》,士人贵族人人必学,这是北齐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周礼》在北周为何如此重要?这要从几十年前北周立国说起。北周位于偏远的关中地区。当时的士人眼中,中华文明正溯在南朝的梁朝,相邻的北齐也占据河北、河南、山东等中原形胜,是政治经济中心。北周强敌环绕,毫无优势,北周以何立国、治国,何以解释自己政权存在的依据?
北周占据的关中,是数千年前西周的发源地。北周掌权者决定仿照西周制度,从西周的发迹中寻找为现实服务的制度力量。于是《周礼》就被抬到无可比拟的重要位置,成为北周贵胄人人必须研习的宝典。
眼见要输,齐人请来了大儒熊安生。熊安生曾师从房虬专门学过《周礼》,很快将尹公正辩服,并从根源上对《周礼》进行了深入解说,让尹公正大为折服。回国后向周武帝宇文邕说起此事,宇文邕顿时上了心。
直到8年后,齐国灭亡,城破当日,宇文邕就迫不及待的去见了熊安生。邺城一晤,了却宇文邕多年的心愿。
皇帝登门求见,足以给门户大添光彩,哪怕皇帝来自敌国,对他们破国灭家,驱赶走他们的君主,兼并他们的国土,只要实现个人价值,进中书、门下,侍奉皇帝周围,参与国政,熊安生甘之如饴。当然除了极少数极忠贞的人士,谁又不是如此,趋利避害本就是人的天性。
总之,帝王登门是至高荣光,熊安生大出风头,当时儒者人人称慕。
让人没想到的是,去长安后,熊安生的境遇竟是高开低走,只被任命为露门博士,下大夫,正四命,跟在邺城差不多。
他被派去大乘佛寺参与讨论《五礼》。北周官职有九命,命数越高官职越高,正四命勉强称为中级官僚。
他在长安受到的待遇与被周武帝日思夜想了八年,城破当日就拜访的厚爱之举大相径庭,落差鲜明。《周史》记载的两个故事也许能解释熊安生高开低走的原因。
熊安生早年讲学之时,有人诓骗他说某村有个古墓,是晋朝河南将军熊光的墓,距离现在已经七十二世了。墓碑被村里人藏起来了。熊安生信以为真,雇人掘地寻找墓碑,没有找到,把村民们告了。受理诉讼的冀州长史一看就笑了,距今七十二世的话,应该是上古人士,距今几千年了,且晋朝没有河南将军这个官名。熊安生还是不信,领族人对着想象中的暮冢大哭。儒生无常识,不知世事,为人所笑。
他在邺城任国子博士的时候,偶然碰见权臣徐之才、和士开两人,徐之才名字里有个“熊”字,而和士开名字里有个“安”字,熊安生认为自家名字犯了两位贵人的名讳,突发奇想,称自己为“触触生”。
触是冒犯的意思,意思是自己的名字冒犯了两位大人两次,罪过罪过,表示自谦自抑的意思。他自作多情的程度,让周围官员耻笑,竟给录到史书中去了。
周武帝一代圣主,一路踩着刀尖走来,什么人事没经历过。几次接触就摸清了这位大儒的底细,想必有些失望。邺城一晤,宇文邕遵儒重道,求贤若渴的圣君形象已经树立起来了,熊安生也就失去了仅有的价值。熊安生第二年就在长安去世了。
术业有专攻,真正的学者适合研究,不适合政治。在人生某一刻,他们登上一层台阶,偶然窥见天光,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公元年1月21日下午那个高光时刻,已足以慰老儒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