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名字由来
明洪武十五年(),置乌蒙府,属云南布政司。置归化州属乌蒙府(寻废)。清雍正九年(年),对昭通实行改土归流后,云贵总督鄂尔泰认为“乌蒙者不昭不通之至也”、“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后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改“乌蒙府”为“昭通府”;民国二年(),改称昭通县。年,国务院以国函()6号文批准撤销县级昭通市成立县级昭阳区。
昭阳区今为云南省昭通市下辖区。
长江图
长江(金沙江)自南向北流经昭阳区西部边界。
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昭阳区西部,距城区83公里,这里有广袤的、被誉为地球之肾的高山湿地,这里栖息着国际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大山包还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被列入《中国湿地行动计划》予以重点保护。
这里有烟波浩渺清澈透明的仙鹤湖——湖面公顷,偎依在一座座起伏的山峦之间,像一个美丽的少女,温婉而透明,清洁更靓丽。她多情善感,明眸生辉。她是一面镜子,照得见人的灵魂,看得清人之沧桑。
这里有雄奇险峻的鸡公山——它三面绝壁,状若鸡头,像千古英雄屹立于这荒原之上,像出鞘长剑刺向天空。它给大山包温柔的外表,塑造了性格奇崛,令人震颤的又一面。其地势高耸险绝,加之诸多壮阔的不可逾越的空间,形成深不见底的峡谷和悬崖峭壁、怪石峥狞,使得这里险象环生。站在这里,可与海拔米的巧家药山遥遥相对。极目远眺,心旷神怡,整个大峡谷云海苍茫,迷离深邃,令人惊骇。
这里有辽阔锦绣的高原草海——是大自然对高原人的又一赏赐,绵延百里,跌宕起伏,风貌原始而又完整,空气新鲜而又灵动。多种奇花异草和珍禽野兽。春夏之交,是花的海洋;秋冬季节,漫山金黄,羊群雪白,山川交汇,生机盎然。和平、宁静、与世无争,是难得的自然天堂。
秦开“五尺道”,汉族的先民溯横江而上,最早在此建立了生息繁衍的村落。彝族的先辈们也在这万山丛中点燃了拓荒的篝火,元末明初,苗族也先后在此落籍。村庄依山就势而生,红土筑墙,茅草苫顶,古朴简约的门窗,长年飘着细细炊烟的火塘。
大龙洞
大龙洞位于昭阳区城区北郊10公里的九龙山,面积亩,山有九箐,上有十三峰,层峦叠嶂,林木荫翳,山脚箐底林荫深入一大石洞内,有一潭清泉流出,称“大龙洞”,史称“龙池”,大龙洞早已辟为景区,古为昭阳八景之一。目前,大龙洞是昭阳著名的风景区,大龙洞泉水是昭阳区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其周围有占地面积平方米的庭园和建筑,以及86公顷的森林。
汉张骞向武帝陈言“使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意即在汉代“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便已开通,并经过昭通。公元1—5年文齐驻朱提(昭通古称),于境内“穿龙池,溉稻田,为民兴利。”大龙洞于是便形成了。随着历史的沉淀,在中国传统农业大国中,大龙洞为昭通的农田水利建设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清官亭
清官亭公园位于昭通市区西北隅,为昭通市民最近的一处城市园林,但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其特点。园内最著名的要数清官亭了,此亭建在池水中央,原名为三多塘亭,于清嘉庆十四年(年)知县王禹所建,亭为二层外回廊水榭,前面有石桥相通,建筑面积平方米,相传王禹为官清廉,故名清官亭。
现在的清官亭,是民国21年(年)改建的,昭通人饶起考撰一联挂在亭前:“者点水无多,一官已留清白去;此间尘不染,何人更踏软红来”。年,昭通市政府拨款建成清官亭公园,新片土地两公顷,扩大公园范围,开掘曲池,修建凉亭水榭,种植了牡丹、芍药、缅桂、月季等各种花木。在园内增建了人工假山、欣悦园、动物角、鸳鸯亭、儿童乐园、盆景室等。
园虽不大却有苏州园林的风韵、亭台楼阁掩映于绿树丛中,新建的盆景园、哈哈镜园为园中园,一座两层塔楼与水上新榭互相映衬,交相辉映,两座假山崛起于水池畔,阳春三月碧桃方绽,红云朵朵,柳丝依依;夏日,玫瑰散出沁人的馨香,榴花吐露灼灼的红焰,岸上花香袭人,水中游鱼戏萍,使人心情舒畅,留连往返。
望海楼(恩波楼)
望海楼位于昭通城南郊凤凰山脚下,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年)恩安县知县沈生遴建。年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咸丰年间,望海楼毁于兵燹。光绪年间,邑绅杨履乾倡议并筹资重建。楼门题写楹联:“万千气象满垌野,杨柳楼台接凤凰。”年再次修缮完工后,“昭阳八景”之一的“恩波蜃影”再次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市民的面前。
此楼又名恩波楼,由来是为了感恩当时在位的皇帝其天恩浩荡而建设的,彰显当代皇帝恩德都波及到昭通这些地方,为此有了恩波楼的别称。
恩波楼始建于清乾隆25年,当时此地一片汪洋,楼的四周叠浪涌碧。云南总督爱星阿游览登楼,见沿闸柳树映日摇风,楼下水光滟滟,叠浪摇天,凤凰山和楼阁倒影参差,有蜃楼海市之风,遂更名并题额“恩波楼”,意为皇恩浩荡。
咸丰年间,此楼被一场大火毁去,光绪末杨履恒募巨资重建,并在楼前增设屋宅、回廊、亭子、花木,蔚为清秀。年望海公园正式建成,对恩波楼重新修缮,并建立人工湖。整个公园成为昭通市的一大亮点。
葡萄井
昭通市西郊10余公里处,有一石山,名老鸦崖。崖下有泉,“方圆八尺,泉水四时温暖,由下涌出,碧泡累累如珠泉”,称“葡萄井”。
关于葡萄井是一口神秘的井人们不知它从何始,但至今还有多个关于葡萄井的美丽传说:传说,有一年,王母从天上来到这里,叫山下的一对夫妇种下一林葡萄,当王母于月夜掬一捧这里的泉水解渴时,天上的夜明珠也坠在水里,第二天,这泉水涌出来,竟是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又说老鸦岩下,有相依为命的母子俩,母多病,临死前想吃一粒葡萄以解渴,子因家贫买不起葡萄,痛哭失声,观音菩萨知道后,把母子俩门前老井点化为盛产葡萄的奇井,母喝了井水,病不治而愈。后因母贪念日炽,观音便又将葡萄变了回去,只留下串串珍珠般的水泡。珍珠泉也因此而得名。
六祖文化广场
彝族文化广场即建设在葡萄井老鸹岩上,为全球彝族祭祖的重要圣地。有:祭祖广场、阿普笃慕铜像(21米)、六祖铜像、彝族祠堂、彝族博物馆、停车场、栈桥、梯步等。
据彝文文献记载,彝族在历史上曾经历洪水泛滥的时代。战胜洪水之后,彝族人文祖先阿普笃慕召集了一次大会,将其子民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支,由他的六个儿子(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带领,每两支人为一联盟形式,向不同方向迁徙、拓疆。彝族先民分向各地后,逐渐成为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后世把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称为“六祖分支”。
非遗文化—四筒鼓舞
昭通四筒鼓舞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又称“跳鼓”、“跳丧鼓”,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汉族居住的农村,是由男性集体演跳的丧葬舞蹈。因舞者四人身挎“筒鼓”击之、舞之而得名。
据《周礼》记载:“以路鼓鼓鬼享”,郑玄注为:“四面鼓也,享宗庙时用之”。东周灭亡,鼓人散居民间,后随汉民进入昭通。民国《昭通志稿》:“四筒鼓……乡人丧礼用之,似为跳舞。”
四筒鼓舞在昭通流传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表演形式完整,舞蹈风格鲜明,是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云南汉族舞种。目前昭阳区大约有鼓队多拨,能舞者上至七八十岁老者,下及七八岁孩童,是当地民俗活动中极富汉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
地方美食—油糕饵
霍达的一本《穆斯林葬礼》中提到过油糕饵。在昭通,油糕饵是一种有滋有味被丰富了的生活味道。成为昭通小有名气的小吃,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昭通,生活的民族主要有回、汉、彝,这鲜香的美食已伴随昭通许多的岁月。不管这是哪个民族的特产,在昭通,油糕饵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主打小吃。不过为此还得早起,否则早已空空。所以清晨朦胧的时候,整个城市就已蔓延油糕饵金色的味道。
油糕稀豆粉历来是昭通人的传统特色小吃,金黄酥脆的油糕、清香四溢的稀豆粉的完美结合,让这一小吃经久不衰。油糕是以洋芋为主要原料的,选用昭阳区高寒山区如小龙洞、靖安西魁梁子等地出产的优质洋芋,煮熟后切碎,裹上薄薄的米浆,放入油中炸至金黄后捞出。炸好后的油糕色泽金黄,外围香酥爽脆,内里糯软香甜,散发着洋芋特有的香味。
一张薄薄的饵,抹上辣椒酱、甜酱什么的,有的还要加上葱末、肉末或者豆腐粒,从烈烈的油锅里夹出一个滚烫的油糕放在抹好佐料的饵上,将饵包好,一套完好的油糕饵就可以下口了,吃一嘴,满口生香,痛快淋漓。油糕饵块因其物美价廉、方便快捷被众多的食客青睐,有人戏称它是“昭通的肯得基”。
后序
昭阳是昭通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公元前年,汉武帝在次设立朱提县,秦凿“五尺道”、汉开“南夷道”,这里成为云南与中原互相沟通的重要门户,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历来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古滇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以银、铜采炼为其特色的朱提文化,是云南三大文化发祥地之一。
彩云之南、魅力昭通、大美昭阳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