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是易的最主要内容。
而卦,则是易的最大特征。
那么,卦和组成卦的爻,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不妨细细说来。
一、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易传《说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揭示了卦的起源: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这段话里面,明确提出卦的产生是由于“观变于阴阳”。
而我们在前文已经说过,阴阳二字的最初本意,是分别指阳光的明暗。
所以,观变于阴阳,实际上就是观察阳光的明暗交替。
阳光的明暗交替,也就是易的变易之意。
所以,易学和卦象的起源,来自于对阳光的观测。
二、测阴阳之景
阴阳由于原本是指阳光的明暗,所以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
所以古语中屡屡提到测阴阳。
易传《系辞》就说过,
“阴阳不测之谓神”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也说: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清华简《保训》也说,
“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
这些文献所提到的测阴阳,毫无疑问都是把阴阳当成了可以测度的实物,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
原因很简单:阴阳既然是与阳光的明暗有关,那么测量阳光在事物上产生的投影长度,就是测阴阳。
三、土圭测阴阳
阴阳的测量,实际上就是测度日影。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在“测”字下注:“犹度也”。
测量日影,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土圭——所谓土圭,并不是土做的圭,而是有刻度的圭。
“圭”字里面的两个“土”,实际上就是圭尺上的刻度。
古文圭字的刻度圭尺,是古代观察日影的测量工具。
《周礼·大司徒》中,详细记载了一段极其重要的测阴阳之法,使用的测量工具就是土圭,测量的对象就是日影的阴阳长短: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日南则影短多暑,日北则影长多寒,日东则影夕多风,日西则影朝多阴。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这段记载中,土圭可以帮助人们“正日影,求地中”,找到“阴阳之所和”的风水宝地。
四、卦与圭
卦是“观变于阴阳”而产生的,实际上就是说卦起源于土圭测日影。
“卦”字从圭得声,正说明了卦字与圭尺密切联系。
最早的“卦”字,应该就写作“圭”——只不过,后来人们用卦来进行占卜,所以才在圭字旁边加了个“卜”,才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卦”字。
事实上,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我们还能看到把卦字写成“挂”或者“刲”的写法,都说明了“圭”才是“卦”的本字。
所以,《说卦》里“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这句话,已经清清楚楚地交代了卦象的起源,就是用圭尺来测量日影的长短!
用圭来测量日影的操作,最晚可以追溯到传说中《尧典》的时代。
考古学家们在古尧都平阳——陶寺遗址中,发现了观象台和目前最早的表,证明了最晚在四千多年前,古人已经在用圭表来观察日影,“观变于阴阳而立卦”了!
而且,这还绝对不是古人最早立卦的时间!
五、观日之影
可以说,从古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