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为什么能入选首批公共文化示范区,主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registers.html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推进我市文化建设,增强文化竞争软实力,按照有关指示要求,年10月,我们组织有关人员赴宝鸡市考察学习宝鸡市的公共文化建设、文艺创作、志愿者服务、文化产业等方面工作。

在学习考察期间,参观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宝鸡展览馆,随后与宝鸡市委宣传部、宝鸡市文广局艺术管理科、市场科、宝鸡市戏曲剧院等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晚上返回。

通过学习考察及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宝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财政支持力度大,文化活动开展经常,群众参与度较高,使我们深受启发,许多好的做法及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及借鉴,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宝鸡市发展文化事业的主要特点及经验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完善齐全。宝鸡市坚持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大力提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年5月,宝鸡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28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宝鸡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把创建工作纳入对各县区和各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夯实责任,很抓创建工作,围绕构建覆盖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目标,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功能健全、效果明显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创建期间市上实施了一大批重大文化建设项目,投资近4亿元,建成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成为周秦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投入2.6亿元建成了周礼文化主题公园,完善了群众文化休闲设施,形成了宝鸡特色鲜明的文化社区;投资近亿元,正在抓紧建设市广电;投资余万元,对县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进行了维修改造;投资万元,建成了个镇文化站、3个镇综合文体中心。

同时,为1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和个村文化室配套了灯光、音响、服装、乐器等设施设备,建成1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这些设施的建成,为开展文化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文化惠民活动形式多样。以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五进活动为牵引,持续组织开展农家书屋、书香陈仓、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村庄、社区、工地、军营、学校开展送书送戏下乡、农村电影放映等活动。市财政列支政府购买公共文化经费万元,以市上两家院团为主体,精心组织、持续开展话剧月月演、秦腔周周唱、电影假日放活动,形成了文化惠民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农民工电影放映周等针对残疾人、未成年人、农民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文化服务活动。以社区文化演出队伍为骨干,专业院团和业余社团演出相结合,开展了大型广场纳凉晚会、秦腔大赛、社区文艺汇演、社火表演等一批影响广泛、带动力强的文化品牌活动,在全市形成了特色(品牌)活动项,群众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享受文化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三)文艺创作生产精品纷呈。年宝鸡文化体制改革后,将原来的四个文化演出剧团进行了改制,成立新的艺术剧院和戏曲剧院,专业从事文艺创作及艺术表演。近几年,编排了《凤飞羌舞》、《周原女人》、《班超》、《天地粮仓》、《梁生宝买种记》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在省内外反响很大。市上设立了文艺创作奖,鼓励引导剧本创作,激发编剧人才的创作热情,为文艺发展繁荣输送源源不断的剧本资源。每两年评选一次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对获奖者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充分利用创作扶持基金,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的剧目和作品给予奖励,为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提供政策优惠和扶持保障,对遴选的优秀作品实施资金倾斜。每年召开一次剧本讨论会,邀请专家学者讨论,对成熟剧本进行编排。剧目编排完成后,请专业剧评人进行讨论、交流,根据专业人士所提意见商讨后反复修改、打磨,直至完美。

(四)文化队伍管理方法灵活。采取返聘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后提前退休人员、从人力资源富余的系统调剂人员、招聘文化志愿者、任用大学生村官兼职等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为乡镇文化站配备了1名文化站长和2名专(兼)职工作人员,为行政村和城市社区配备了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专干。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贴、演出资助和招标采购等方式,扶持全市基层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对全市业余和民间文艺团队实行星级管理。

年,市财政拿出30万元专项资金,对30支优秀业余文艺团队进行了奖补;年,又对50支业余文艺团队进行奖励补助,对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局评定的五星级团队每年奖励1万元,对县区评定的四星、三星级团队每年分别奖励元、元,对文化团队在经费场地、人才培养、平台搭建、工作指导等方面进行大力支持,实行星级管理,名单动态调整,做到有进有退有出,调动表演团体的积极性,促进全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五)文化保障服务主动到位。市上十分关心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和生活,设身处地为文艺工作者创作和展示提供各种服务和支持。在宝鸡市展览馆腾出足够的空间和场地免费为艺术家提供书画展览、创作和交易服务,支持其安心、静心搞好创作、与同行交流、进行艺术切磋和开展作品交易等。鼓励艺术家免费在市展览馆举办个人展览、与同行联展、邀请省内外大师巡展等,实现了书画月月展,吸引了大批市民和书画爱好者前来学习参观。

(六)文化产业发展做到日益重视。宝鸡市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积极组团参加深圳文博会、西部文博会、西洽会、西交会等各种会展活动,展示文化产业成果,推介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多个,实现招商引资20多亿元。举办法门寺旅游文化节、太白山旅游登山节和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会等活动,推介宝鸡优秀品牌和文化产业项目,促进项目和市场的对接、艺术与经营的融合。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支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对通过认定的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进行一次性奖励,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二、主要启示

(一)领导高度重视,群众热情、参与度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重大文化活动市上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安排部署,及时解决活动开展中遇到的资金、编制、场地、人才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保证每场活动表演节目质量高、内容新,深受群众喜欢。

(二)投入保障有力,形成文化活动新常态。市财政每年固定列支万元支持两个院团开展惠民文化演出,由市文广局负责监督和考核演出活动,市财政根据市文广局考核结果年终一次性将补助资金划入剧院账户,无需另文申请,明年计划将补助金额提高到万元。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宝鸡编排了《班超》、《梁生宝买种记》、《周原女人》等3部剧目参演,预算资金万,市财政先期拨付万,剩余款项正在筹措,近期拨付。市财政按照全市人均0.8元落实了市群艺馆财政拨款,按照人均0.6元的标准拨付市图书馆购书经费,落实了市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运行经费。

(三)重视改革遗留问题,真心解决困难。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宝鸡市把安排好院团人员作为首要任务,从医疗、养老、统筹等切身利益方面关心改制人员,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宝鸡市计划每年列支万元用于购买改制院团演出服务,让每个演员有尊严生活,并利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之机解决遗留问题。

(四)创建活动扎实有力,提升了全市文化水平。宝鸡利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指标的刚性要求,在中省资金大幅投入时,市县财政按规定落实配套资金,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设施配套及文化活动开展,值得我市借鉴。

三、几点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宝鸡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我市文化产业,争取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建立文化事业发展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建议市财政列支万元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二是借鉴宝鸡经验,落实文化发展经费,特别是群众文化活动及图书购书经费,列入市县财政预算,对文化投入进行预算约束;三是建立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基金,建议市上列支万元,用于全市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扶持资金。

(二)统筹安排全年惠民文化活动。合理筹备好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八一、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及消夏纳凉、文艺调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对接省级、国家级文化部门、文联志愿服务团的文化惠民慰问、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来我市演出。制定活动计划、落实活动经费,确保举办文化活动形成常态化,丰富我市人民生活,提升市民文化享受水平。

(三)进一步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文化体制改制后,市演艺公司成为国有企业,但又承担着部分事业职能,担负着生产精神文化产品、捍卫主流文化阵地、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重大责任,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大力扶持演艺公司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茁壮成长。

(四)加大文艺作品创作扶持力度。制定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奖励办法,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编剧人员深入基层,开展采风活动。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剧本评审会,定期召开剧本研讨和推广活动。

(五)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协调市财政,力争每年拿出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用于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进行城市整体规划时要一并安排文化设施建设。下决心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集中建设一批高质量、高规模、高档次的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建设城市展览馆,为我市文化名人免费提供场地,用于个人创作及举办书法、美术、绘画、雕塑等展览、与同行交流及作品销售。

(七)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在城市规划发展中融入文化元素、传承文化基因、提炼城市文化价值,对城市道路、桥梁、街景、商店、住宅、路灯、路牌、广告牌、垃圾箱等进行艺术化加工,增强文化的细腻感和精美度。把传承文化底蕴融入先进文化的发展潮流,固化城市个性和气质,达到环境育人、艺术养心的目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