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隋二gt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京皮肤病医院哪个好 http://m.39.net/pf/a_4322685.html

在全国南北统一战争前后,无论是北周旧制,还是南朝旧制,都已无法满足当时隋朝初立的政治生态。因此,隋文帝在政治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中央职官制度方面,废北周六官制,恢复魏晋旧制。从西魏时起,宇文泰依《周礼》施行六官制,此制一直延续到北周末年也不曾更改。

何为六官制?即在中央行政机构中设置六个长官,一曰大冢宰(天官)、二曰大司徒(地官)、三曰大宗伯(春官)、四曰大司马(夏官)、五曰大司寇(秋官)、六曰大司空(冬官)。

大冢宰为六官之首长,总揽朝政,以下各官分别掌管各项重要政务,也就是所谓的“五府总于天官”。

然而,这种源自于西周的官职制度,无法适应日趋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六官实施后,宇文泰和宇文护相继专政,并以大冢宰的名义掌握国家最高实权。北周武帝宇文邕杀权臣宇文护后,皇帝亲自掌握国家大权,大冢宰成了没有实权的摆设。

隋文帝即位之后,当然要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恢复了魏晋以来采用的三省制。

为避隋文帝父杨忠的讳,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令二人,内史侍郎四人,后减为二人。门下省的长官也避杨忠讳,改侍中为纳言,设纳言二人,黄门侍郎四人,后减为二人。“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而已”。所以“内史、纳言,是为宰相”(《通典·职官典》)。

国家的政事职权集中在门下、内史两省,两省长官皆以皇帝的私人顾问和幕僚长的身份成为宰相,这是封建皇权加强的必然结果。

门下、内史两省是中央决策机关,尚书省则是中央执行机关。

尚书省置尚书令一人,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下置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度支(后改为户部,又改为民部)、工部六尚书。六部尚书各下辖四司,共计二十四司,每司置侍郎一或二人。

六部以外,又有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等九寺,并置卿、少卿各一人。六部九寺外设置有都水台(长官为都水使者)、国子寺(长官为国子祭酒)、将作寺(长官为将作大匠)。

三省之外,置秘书省(长官为秘书监)和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

隋初的中央政权机关,大体如此。这样的改革对中央集权的加强,起了很好的作用。

自东汉末年起,地方行政制度慢慢发展成了州、郡、县三级。南北朝以来,又在州上面设置了都督数州军事或总管,兼管地方军民事务。州郡县的管辖区域不断萎缩,而州郡县的数目却不断增加,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地方政府的开支不断加重。裁减冗员,并省地方州县已经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

当时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杨尚希曾上表称:“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书·杨尚希传》)

隋文帝乃在开皇三年(公元年)的十一月,下令“罢天下诸郡”,取消了郡一级,以州统县。从东汉末年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开皇九年灭陈之后,隋共有三百州。到了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年),又“改州为郡”,变州、县两级制为郡、县两级制,经过并省州县的改革,全国共有一百九十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县。

地方行政单位的改革,不仅减少冗官人数,节省了政府开支,还间接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同时,隋文帝沿袭北朝旧制,于大州或边镇设置大总管,都督数州军事至数十州军事,在各道(如淮南道、山南道等)置行台,其长官为行台尚书令、行台左右仆射、行台兵部尚书(兼管行台吏部、礼部事)和行台度支尚书(兼管行台都官、工部事),来节制大行政区的军政事宜。

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地方基层行政单位,另一方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强化了皇权。

(看都看完了,点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