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学前沿白坤从ldquo周礼r

△清郎世宁等绘《亲蚕图(献茧)》(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摘要:亲蚕礼的经学争论,表现为行礼时间的仲春、季春之争。这一争论源于诸生对文本中“中春”与“大火”的误解。“大火”应该指“火历”之“辰”心宿二(天蝎座α,Antares)。“中春”理解为“火历”春分更合适。从商至汉,“火历”春分始终值夏历三月。“中春”与“季春”实质并无不同。在季春举行亲蚕礼,既符合殷周秦汉及当代中原地区的蚕事安排,也体现了儒家礼制设计无悖自然规律的基本精神。汉代实行的亲蚕礼,是汉儒结合阴阳、时令等观念的再创造,体现了帝国对儒家“天子之制”的追求。经文主张的“北郊说”,因与“汉家月令”不符,终未付诸实施。西汉的东郊行礼,是《吕纪》《月令》等“东向”行礼的变体,可以更直观地体现春令与东方的对应关系,但因悖于“阴阳对应”,最终让位于东汉的西郊行礼。西郊行礼入注,既改变了亲蚕礼的经文阐释格局,也为汉代以后亲蚕礼的制作提供了新典型。关键词:亲蚕礼汉代经学礼制亲蚕礼或称亲桑礼,是针对蚕桑的国家级礼制,与亲耕(耤田)礼构成一组对称性礼典。[1]早期文献对亲蚕礼的记载寥寥无几,所幸郑玄等人的看法今尚得见,但他们所持观点各异,又难以自圆其说。后代儒生虽然做了调和、补充,但终未解开分歧。近年来,随着妇女史的兴盛,亲蚕礼再度引起不少学者的兴趣。但是,现有成果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