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有一天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依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了,依礼节安葬他们,依礼节祭祀他们。”
逐句解释:孟懿子:鲁国大夫,孟孙氏第9代宗主,名何忌,谥号懿。
无违: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
御:驾车,赶车。
心得总结:本篇主要讲什么是孝道。孔子很重视孝道,主张恢复周礼。古代讲究君权神授,也讲子承父命。因此,孔子对于臣子忠于君主,对子女孝顺父母很为看重。
那么具体来讲,什么才是孝道呢?
孔子认为,子女在尽孝时不应违背礼节的规定,也就是符合家庭人伦的要求。首先,父母年长,子女应该尊重,不得随意违逆。其次,父母在世时要依礼侍奉,比如请安问候、端茶倒水、嘘寒问暖等。再次,父母死了,也得依礼而葬、依礼而祭祀,比如披麻戴孝、静默哀思、遵守父母遗志等。周朝的礼制很多,相关礼节非常繁琐,孔子不一定是要严格遵循古制,但期望子女在尽孝时遵循一定的准则。
孔子对于孝的要求对不对呢?或者说这一要求是否适合现代社会呢?应该来讲是既适合也不适合。
适合的地方在于社会需要秩序,行为需要规范。人天生是自由的、无拘无束,如果从小不养成规则,长大就可能任意胡为。而培养秩序和规则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家庭教育开始,对于长辈的尊敬,对于家庭规则的遵守就是很好的开始。所谓孝道就是家庭人伦的秩序和规范要求,比如子女要尊敬、关爱、赡养老人,要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这些对于我们现代教育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不合适地方的则是对于“无违”的过度解读。无违,指的是不要违反礼节。这里就会引出来礼节究竟指哪些,违反的程度如何界定等问题。如果礼节过于繁琐,不得违反的要求过于苛刻,那么就会导致子女唯父母之命是从,父母就会禁锢和限制子女的思想。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会成为一种合理的现象。
孔子关于孝道的本意没有问题,但如果被别有用心的歪曲或者被糊涂地理解,那么就会带来灾难。当然对于善解人意、开明大度的父母来讲,他们不会限制子女的梦想,也不会阻止子女去追求自由和幸福。所以,对于孔子的话,如何理解和执行还得看个人。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