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里面没有孔融让梨,那么孔融让梨出自何处?又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孔融,出生于公元年,东汉文学家,被曹丕评为“建安七子”之首。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这个对他很重要,对朝廷也很重要。孔子的后人在多个朝代,被当时的朝廷封为公侯,历代公侯,这代表了孔门的传承,也表达孔子在历史上存在的真实性,有后人。
孔融那么,让我们看看孔融让梨的内容是什么呢?
孔融让梨最早可以查到的地方是清朝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世说新语笺疏》收录了孔融让梨的两个出处,一个是西晋司马彪的《续汉书》,一个是李贤的《后汉书》注解。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也就是说,清朝的余嘉锡认为南北朝刘义庆著的《世说新语》里面有过这个内容。
世说新语笺疏先说第一个出处:晋朝司马彪的《续汉书》。晋朝的司马彪从哪里知道这个故事的?
一要么,孔融让梨的时候,旁边有人看见,记录下来了。
二要么,孔融当官时跟别人说过,有人记下来,流传后世。
但是。司马彪没有说。并且,后面南北朝的范晔的的《后汉书》里面没有这个了。这个范晔也没说原因。
《后汉书》开始流传后慢慢取代了《续汉书》,孔融让梨的记录在大众视野里中断了。直到唐朝。
为什么唐朝又出来了?
那就该说第二个出处了:唐朝的《后汉书》注解。
记录中断了,孔融也过去年了。出生于公元年的唐朝人李贤给《后汉书》作注,又把它翻出来弄进去?李贤又是为了什么?或者说李贤有什么目的?
这就要从注解的作者说起。
李贤是谁?
要想分析这个,先分析一下孔融的老祖宗:孔子。
孔子尊崇什么?周礼。周礼讲什么?讲嫡长子。
好吧,现在说一下李贤为什么要强化嫡长子制度?
李贤是谁?
李贤不是一般人。
他是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
李贤他,不是嫡长子。
那他为什么又推崇嫡长子呢?
因为公元年,嫡长子太子李弘死了。李贤成了顺位嫡长子。
皇后武则天有4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
嫡长子制度规定:皇后的儿子是嫡子,其它嫔妃的儿子是庶子。
嫡长子太子李弘死了之后,李贤就成了顺位嫡长子。
显而易见,孔门的周礼,周礼的嫡长子,这个制度对他有利。
好了,看看原文:孔融让梨,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什么是”法”,法者礼法也。礼法何也?周礼也。
讲周礼就要推崇嫡长子制度,推崇嫡长子制度就要立我李贤做太子。闭环了,链条链上了。
给后汉书加上孔融让梨,是为了推崇周礼推崇嫡长子制度,推崇嫡长子,大皇子死了,就要让顺位嫡子,二皇子当太子。
”老大吃最大的梨,老小吃最小的梨,法也。”
但是老大不在了,那么,下一个该轮到老二了。你们不要抢,要学孔融,让梨。让老二当太子,这才符合礼法。
梨就是太子之位,太子之位就是梨。
到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又有人把故事翻出来做什么用,让故事流传下去了吧。
这,就是历史上的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补充一点,站在太子李贤的角度,为什么要让手下给《后汉书》写注,因为通过写注,可以表达治国理念,他写注,朝臣看注。朝臣了解了这个人,这争取了朝臣的支持,写注作用很明显,对他继承皇位有利。可惜后来的争斗把他变成了章怀太子。注里面的一些内容也是罪之一。
武则天慢慢的,后来的人用这个故事教育子女,这对自己和家庭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