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协助武王建立周朝后,还为周朝制定国家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www.txbyjgh.com/axhd/m/3094.html
周公(姬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协助武王东伐商纣王,为周王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后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在洛邑制礼作乐,完成周代的国家礼仪规范,史称“周公礼乐”或“周典”,被后世儒家称为经典。《周礼》的历史地位《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汉族文化史之宝库。《周礼》为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可能是战国时期归纳创作而成。十三经:是指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周朝伊始,为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礼乐文化,即礼乐成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的重要文化结构,并在其统辖范围内全面推行礼乐之治周礼目的是以周人的标准来规范各族和各代礼乐内容,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统治阶级中去,其意义在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加强周人血亲联系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其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周公吐哺(bǔ)天下归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的诗歌《短歌行》。“周公”两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周公之子)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翻译为:周公为了招览天下贤才,接待求见之人,一次沐浴要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寓意多次洗完头还没梳理完就要接见客人),一餐饭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来(寓意吃一顿饭多次没吃完就要吐出口中食物去接见客人),后遂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一饭三吐”等表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为招纳人才而操心忙碌。行周公之礼“周公之礼”通俗指夫妻同房。“周公之礼”是汉语中关于性关系的一种委婉说法,有点戏谑的意味。相传西周初年,男女滥情,婚俗混乱,周公认为这样下去不行,于是规定:男女在结婚前不能随便发生性关系,除非到了结婚当天才行。后来人们管夫妻的初次同房叫“周公之礼”。周公为整饬民风,亲自制礼教民,周公格外重视婚礼,从男女说亲到嫁娶成婚,共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细致的规定,合称“婚义七礼”、“士婚义七礼”。为让“士”人理解如何执行“七礼”,周公遂与妻子一起演礼,现身说法。可演试到“敦伦”一节时,周公之妻拒绝了。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是夫妻同房的雅称,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但妻子不同意演示“敦伦”,踌躇间,周公见到儿子伯禽摆弄的几个葫芦瓢,试合两爿能重新合为一个葫芦,他灵感顿生。次日,周公把“士”人子弟召到辟雍(学校),讲解“婚义七礼”,说到“敦伦”时,他拿出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以此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如男女有别,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体,其仪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的万物推原之理,于是阴阳和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从此新婚夫妇均据“七礼”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芦瓢也在婚礼上被奉为礼器:用根绳子拴住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象征男俯女仰及子孙繁衍。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周公制定的婚仪亦渐废弛,孔子遂重修礼典。修到“士婚义”中“敦伦”一节时,他认为时过境迁,可以省掉,“六礼”于是产生。不过民间照旧把世代相传的葫芦瓢置于婚仪中,孔子又顺遂民意收葫芦瓢入礼书,称为“合卺(jǐn)”,不算婚仪中的正规礼器,而是夫妇“共牢而食”(即共吃祭祀肉食)后以酒漱口的器具。时间一久,不少人认为这是喝“同心酒”的器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