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丨致同学们的一封信

中秋节致同学们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金秋九月,在这丹桂飘香的美好时节,我们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这是绵延千年的文化约定,也是一年一度的盛情邀请,值此中秋佳节到来之际,重庆八中宏帆初级中学全体老师祝大家节日快乐,学业有成,阖家幸福!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中国人的精神星空里,始终高悬着一轮亘古不变的中秋圆月,银蟾光满,月洒清辉,逐渐演化成一种厚重的精神寄托,为漂泊的游子提供团圆的契机,为远隔的离人盛满牵挂和回忆,最终照亮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此时此刻,月满在即,家人团聚,在这个特别的时刻,老师们愿与你们分享关于中秋的所思所得:

一、中秋蕴藏着天下家国的文化记忆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它由古代的祭月仪式演变而来,因此又称“祭月节、拜月节”。从唐代开始,“中秋”发展成为一个固定的传统节日,盛行于宋朝,到明清时期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从“祭月、拜月、赏月”的神秘仪式,到“嫦娥奔月、广寒仙子、玉兔捣药、吴刚砍树”的美丽传说,再到“吃月饼,饮桂花酒、玩花灯、舞火龙”等古老民俗,中秋节从中华农耕文化中发轫,被儒家文化推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累积,蕴藏着深厚的东方智慧和中国价值,形成了具有普遍共识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文化内涵,其独特的文化精神体现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个性、彰显着中国人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维系着个人、家庭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在今天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中秋寄托着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传统节日不仅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也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亘古不变的月亮,就像一个心灵的容器,氤氲着延绵千年的情感、审美、哲思,盛满了中国人对故土的依恋、对美好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月饼如环,寄托团圆之思;月朗风清,写照人生境界。中秋佳节,深刻体现着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互动。亲爱的同学们,立足这样的时间节点,金樽对月、抚今追昔、共享盛景,给人的记忆最深刻、最鲜活,最能促使我们在思考中品味传统节日的价值意义,并使之成为伴随一生的精神记忆和文化基因。又一个中秋将至,希望你们不妨接受这一场月光的邀请,与父母,与朋友来一场思接千载的对话,通过吃月饼,话团圆,讲故事,与亲人小聚,体验祭月拜月的仪式,观看花灯展览,吟诵传统诗词等别样的方式,感受社会生活之下传统的深沉潜流,体会这一文化符号中蕴含的精神、价值与能量,在心中厚植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中秋赓续着血脉绵延的人伦回归

同学们一定都对苏东坡的词作名篇《水调歌头》印象深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百年来,中秋说不尽的,永远是团圆,是相思,是家庭的幸福美满。在这个流动的时代里,“团圆”是人们最深沉的内心呼唤,但是工作忙、离家远、压力大,却是现代社会无奈的伴生品。借着这一袭清辉,平日里远离父母的你们终于回到了家人的身边,忙于“在路上”的家人实现了“在一起”,这是一份‘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恬静,也是一份“每逢圆月即良宵”的温馨,在这回归人伦,品悟亲情的美好时刻,希望你们珍惜与父母、家人相处的机会,多与长辈交流谈心,畅谈你们的成长,倾诉你们的困惑,共忆与家人的美好回忆,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希望你们多多走亲访友,共叙天伦,弘扬孝道,建立和睦友爱的良好家庭氛围;希望你们开阔视野,胸怀天下,看到在这万家团圆的美好时刻,依然有许许多多远方的“陌生人”为了万家灯火在默默守护,辛勤工作,涵养我们的感恩之心,向善之心;希望你们回望历史,缅怀先辈,认识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家庭团圆的朴素愿望,认识近代以来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蒙难历程,体会无数革命先辈们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团圆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自觉将家庭团圆梦融入到民族复兴梦中。孩子们,只有这样,才能让“中秋”真正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激活我们的文化感知,这样的中秋才更有“韵味”,更值得被铭记。

亲爱的同学们,幽幽桂花香,姣姣白月光,在这天上月圆,月下饼圆,人间梦圆的美妙时刻,老师们再次祝大家中秋快乐!祝愿你们和家人团团圆圆,平安喜乐,幸福安康!

重庆八中宏帆初级中学学生处

文稿:学生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编:刘春艳

版面主编:刘春艳

主编:温培

总编:刘剑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