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课细说ldquo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只讲一个字,即“皮”部的部首汉字“皮”。“皮”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

皮。读pí。《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从又,爲省声。”许慎认为“皮”是形声字。本义是兽皮。

但皮的早期文字并非形声字,看字形演变:

(皮的字形演变)

“皮”的金文字形,是手持工具剥取兽皮的样子,会意剥取兽皮之义,因此,在早期文字中,“皮”是动词,本义即剥取兽皮。后来成为名词的皮,是后起之义。

(原始人的生活)

许慎这里的“爲”省声,指“爲”的金文字形,省去上部之“爪”及象字之首足与尾,就是“皮”除“又”之外的字形。

先说作动词的“剥(皮)”之义,《广雅·释诂三》:“皮,离也。”又《释言》:“皮,剥也。”《战国策·韩策二》:“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鲍彪注:“去面之皮。”是说(聂政)自己用剑剥掉脸皮,挖出眼珠,又割腹挑肠,就此死去。

(聂政刺韩王)

再说作名词的“皮”之义。指的是动植物体的表层面,比如:树皮;兽皮。徐锴《说文系传》:“生曰皮,理之曰革,柔之曰韦。”刚刚剥下的兽皮,叫“皮”;经过去毛处理,叫“革”;再进行鞣制,叫“韦”。《篇海类编·身体类·皮部》:“皮,肤肌表也。”《周礼·天官·掌皮》:“掌皮,掌秋敛皮,冬敛革,春献之。”掌皮负责秋天收取“皮”,冬天收取“革”,春天献上(以供王用)。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然而这两位,如果用禽兽打比方,臣下已经吃了他们的肉而睡在他们的皮上了。这是成语“食肉寝皮”的出处。这个成语多指割他的肉吃,剥他的皮睡,常用来形容对敌人的深仇大恨。

“皮”在本义之外,还有其他用法:

(1)皮革。指制过的去毛兽皮。如:皮箱;皮鞋。《篇海类编·身体类·皮部》:“皮,兽革。”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贵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龙芝,车前草、马屁菌,坏鼓的皮,全都收集,储藏齐备,等到需用的时候就没有遗缺的,这是医师的高明之处啊。这是成语“败鼓之皮”的出处。

(2)裘衣。《洪武正韵·支韵》:“皮,狐貉之裘曰皮也。”《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赵歧注:“皮,狐貉之裘。”从前,周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来侵犯。周太王拿皮裘丝绸送给狄人,不能免遭侵犯。实际上,《说文》对裘的解释,就是皮衣。

(裘衣制作人)

(3)兽皮制成的箭靶。《论语·八佾》:“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射箭,不一定要穿透箭靶子,因为人的力气有大有小。这是古人的道理呀。

(兽皮箭靶)

(4)制皮革的工匠。《说文·皮部》:“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王筠《说文句读》:“云‘者’者,盖当时俗语,呼皮匠曰皮也。”

(现代的女皮匠师)

(5)表面;外貌;也指表面现象或肤浅地看待事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足下欲兴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您想平定天下,成就天下最大的功业,但却从外貌来看人,这样恐怕就要失去天下那些有本事的人。

(6)物体的表层。鲁迅《呐喊·药》:“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个半白面的馒头。”也指包裹在外面的东西。如:封皮;包袱皮儿。

(婚礼包袱皮)

(7)某些薄而平的片状物。如:铁皮;粉皮。《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一碗炒面筋,一碗脍腐皮,三人吃着。”

(8)有韧性;不松脆。如:皮纸;皮糖。老舍《骆驼祥子》二十二:“他买了十个煎包儿,里面全是白菜帮子,外边又‘皮’又牙碜。”

(9)厚颜;讨嫌。今多指调皮或因多次现罚而感觉“无所谓”。如:这孩子真皮。《金瓶梅》第三十七回:“夜晚些,等老身慢慢皮着脸对他说。”

(10)指我国某些戏曲的唱词或声腔。如:西皮;皮黄。

(11)橡胶质的。如皮球;皮辊;皮筋。

(皮制篮球)

(12)方言。量词。相当于“片”。《闽西歌谣·挂念阿哥冒隔时》:“手摘豆叶十二皮,一日挂哥十二时。”

(13)通“彼”。那;那个。《石鼓文·汧沔》:“汧殹沔沔,烝皮淖渊。”

此外,“皮”还是姓氏。《通志·氏族略四》:“皮氏,《风俗通》:‘周卿士樊仲皮之后。’汉有皮尚,后汉有谏议大夫皮究,北齐有皮柔和。”晚唐有诗人皮日休。

“皮”的小篆写法如图:

(皮的小篆写法)

(之,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三个小布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