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岐山”征文·17
周礼岐山(组诗)
解亚媚
认识岐山
是在周公居住的周城
这里绿意盎然
百草丰茂
人心向善
穿越狭窄的小径
银杏树、桑葚、槐树
缜密地排列,错落有致
井井有条。姜嫄母后
安详地附身遥守
大周原肥沃的黄土
后稷,从小就知道
他是我们的农耕之父
你看,一片片麦子
在五月,放声高歌
你看,一片片猕猴桃园
在五月,硕果累累
几千年的周礼文化
几千年的中原大地
孕育着古老的关中风情
在周城,一壶老酒论古今
一蓑烟云写人生
在岐山,遇见小麦
我是吃小麦长大的
小时候,在父亲挥舞的镰刀下
我看着一片又一片麦子
被父亲夷为平地
秋天,父亲播下种子
夏天,父亲颗粒归仓
曾几何时,父亲说
播种和收获永远不在一个季节
仿佛太阳和大地
永远不会重逢一样
如今,站在一片麦子前
父亲挥舞镰刀收割麦子的背影
又浮现在了眼前
今年,麦子又丰收了
父亲躺着,与他相伴了一生的黄土地
陪着他。金灿灿的
麦子和他说话聊天
在周城
在周城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都连接着周朝的味道
从西周至今
掰着指头数一数
应该也有三千年了吧
其实,我的数学
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
因为这些茅屋草舍
青铜编钟,铜车铜马
都演绎历史的轮回
在周城
把自己穿越成想要的样子
一步一步地从一个朝代
走进另一个朝代
在一座城墙和另一座城墙的缝隙
或许还可以还原成一个
王侯将相,亦或公主皇后
三国小城
三国鼎立
是时代造就了英雄
还是英雄成就了时代
东汉末年的三国
成了我们心里放不下的故事
在渭河之北
在岐山蔡家坡
在一座文化的碑林
徜徉于三国的土地
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
亦或木偶,各个人物
形象逼真,雕刻精致
大马戏,旋转木马
古沙场,桃园结义
在四合小院品茗,在一碗
臊子面里,细细品味
周原美食的魅惑
绿盈盈的水
清凉凉的天
聆听悠长的击鼓声
让白云送来一只枕头
梦见周公
拜见诸葛
诸葛古庙
结义槐
几千年了
一直是老样子
根深叶茂,下分上交
一如刘关张结义
在钟鼓楼
听一听岁月绵长的回忆
撞一撞人生平安的编钟
带走哀愁
带走磨难
带来日渐丰盈的人生
出师表
作者署名——诸葛亮
撰写者署名——岳飞
而铭刻于我们心底的
却是他们思想的精华
灵魂的高度
五丈秋风起
三分天下智
六出祁山勇
在岐山,在中原
谁能与之比焉
谁又能与之胜耶
衣冠冢
落星石
在岁月的浸染下
灵气袅袅
厚重悠长
散发着灵魂的光亮
五月,在诸葛亮古庙
古槐葱郁成古老的样子
一群群天南地北,虔诚的人们
来来往往地膜拜
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
集智慧和灵魂一体的
诸葛先生
天缘醋业
作为关中人
对于面食
有一种特别的喜爱
作为西府人
对于香醋
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在岐山的沟沟坎坎
平原坡地,麦子仿佛金色的地毯
从天而降
落入厚实的黄土地
落在大周原人们的心田上
天时、地利、或人和
都需要一种火候
在适当的时候,分娩出
五谷丰登的喜悦
以及收获的感动
在天缘,一口绵柔纯正的香醋
溢满喉结
蒸煮化、糖酒化、发酵化
过滤化、灭菌化、包装化
一个个现代化的设备
让醋的香味升华溶解
良心醋,健康路
五线谱上弹奏着文化的精髓
晒缸的大口瓮,有些低调
无论风雨、雷电、酷暑、寒冬
用坚实的身躯
守护天缘业岁月的风霜
在西北,在岐山天缘
喝一口五谷杂粮的香醋
吃一口纯正的醋馍馍和醋意萝卜
再品尝一口流着垂涎的醋粉
足以慰一路风尘
饮一生沧桑
《大周原》
彳亍在大周原
厚重的历史
仿若古老的城墙
笔墨里蘸着的馨香绵长久远
我是一个对历史
一知半解,支支吾吾的人
也是一个沉醉于墨香
一闻就能醉倒的人
手捧《大周原》
墨香如玉兰散发的香
从岐山一直延伸到眉城
延伸到大江南北
还没有打开书页
思绪就被点燃
在周城。在岐山
遇见一群人,和一本书结缘
仿佛醇柔酸香的天缘醋
每一口都散发着真善美
悠长深远的回声
中国·周原景区
继续悦读
岐山县文化馆:“根在岐山”征文启事
杨智文:中国作协副主席为“岐山作家”题词——岐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