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名字
儒家的创始人是谁?孔子。但是,孔子从没有听过“儒家”这个名称,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学派被冠以“儒家”这个名字。不仅他不知道,亚圣孟子,小圣荀子,都不知道“儒家”是什么东西。
在《论语》中压根没有出现儒家这个名称,也没有儒这个概念,仅有的一处,《论语》(雍也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通常把这句白译为: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个君子型的学者,不要做小人型的学者。这里,把儒解释为学者,有学问的人。如果,儒字做学者讲,或者儒字就是儒家的儒,儒学的儒,孔子,或者孟子,或者荀子,必然在他们的著作中,多次提及儒,并且不遗余力的阐述儒这个概念。相对而言,法家谈法,兵家谈兵,纵横家谈合纵连横,本就无可厚非。可是儒家不谈儒,岂不怪哉?
此外,儒指称学者,在先秦诸子,尤其是孔子同时代的文字中,也非常罕见。
那么,儒家的这个儒,是谁起的名字?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最早也得到秦末汉初,韩非子在《五蠹》中有“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一句,秦始皇有“焚书坑儒”的传说,刘邦有轻视儒生的坏毛病,董仲舒明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这个概念的抛出,也是最早在西汉,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先秦学派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
由此可见,西汉以前,或许有儒这个称呼,但并无儒家这个概念,也没有人把孔门一派,称呼为“儒家”。
那么,“儒”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孔门学派被称作“儒家”呢?
这个问题历来困扰国学大师们,说法也是众说纷纭,西汉人刘歆,《山海经》的作者,探讨了儒的来源,他说《周礼·大宰》有云:“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儒学,就是王道之学,区别于法家的王霸之学。因为这个,把孔子学说和儒建立联系,似乎也说的通。按照刘歆转述的《周礼》(因为原书现已不存):牧是拥有土地的人,类似王公;长是拥有权力的人,类似官;师是拥有声望的人,类似乡贤;儒是拥有真理的人,类似学者。
我们差点就相信了,可是清代康有为则考证,刘歆为了帮助王莽篡汉,托古改制,编造了《周礼》,上述牧长师儒的等级划分,是刘歆自己编的,并不是孔子时代的真实情况。
近代学者章太炎并不认为是假,反而继续考证出儒就是一种官职,在他的作品《诸子学略说》中: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又在《原儒》中说: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私名为儒。意思就是,儒这个概念有三个层次,官方的儒,指的是术士,类似于现在的参谋。学术上的儒,指的是研究六艺的人,类似于现在的文科生。民间的儒,指的是那些读四书五经的人,类似于现在的国学爱好者。
北大学者胡适在《说儒》中说:太炎先生的大贡献,在于使我们知道,‘儒’字的意义经过了一种历史变化,从一个广义的,包括一切方术之士的‘儒’,后来竟缩小到那‘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的狭义的‘儒’。这虽是太炎先生的创说,在大体上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笔锋一转,胡适之又说:儒是殷民族的礼教的教士,他们在很困难的政治状态之下,继续保持着殷人的宗教典礼。然而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变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变成了教师,他们的职业还是治丧、相礼和教学。但他们的礼教已渐渐地行到统治阶级里了,向他们求学的已有各国贵族的子弟;向他们问礼的,不但有各国的权臣,还有齐鲁卫的国君。这才是那个广义的“儒”。儒是古宗教的教师,治丧相礼之外,他们还要做其他的宗教事务。显而易见,在胡适的概念中,儒的职业有点类似于基督教中的牧师。
当代学者郭沫若在《驳说儒》中,则称胡适的研究成果不可信,理由是胡适的这种研究态度正是所谓公式主义,正是所谓观念论的典型。冯友兰也在他《原儒墨》一文中说:所谓儒是一种有知识,有学问之专家;他们散在民间,以为人教书相礼为生。关于这一点,胡先生的见解,与我们完全相同。我们与胡先生所不同者,即是胡先生以为这些专家,乃因殷商亡国以后,‘沦为奴隶,散在民间。’我们则以为这些专家,乃因贵族政治崩坏以后,以前在官的专家,失其世职,散在民间,或有知识的贵族,因落魄而也靠其知识生活。这是我们与胡先生主要不同之所在。
儒,究竟为何?仅从字面来看(可参考《说文解字》),单人旁加一个需字。需,上雨下而,原本指的是小而密的雨,雨量不多不少为需,引申为供给不多不少为需,例如“军需”。需这个义旁,主要指小的,少的,软的,年幼的。
例如:孺子,小孩子,《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例如:懦,怯懦。糯米,软而小的米。
由此可知,儒,指的是文弱的人,后世说的书生,斯文人,知识分子……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论语》,《论语》(雍也篇):子谓子夏日:“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老夫子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
一,按照刘歆,章太炎,胡适的观点,儒如果是官职,孔子的话意思就是:子夏,你要当个清官,不要做贪官。这样比较符合子夏的身份,毕竟,子夏就是那位提出“学而优则仕”的。问题是,子夏做的是县官,没有当过主管祭祀的巫师。
二,按照儒是文人的意思,孔子的意思就是,子夏,你要做一个君子型的文人,不要做小人型的文人。这个翻译也有问题。君子儒,小人儒,翻译成“君子型文人”“小人型文人”,是把君子和小人,这两个名词用作区别词,和儒组成了偏正结构,且不说这种构词方式在古汉语里有多少存在,例如,贵人妇,指的是贵人的妇,而不是贵人型的妇女,君子儒,小人儒,类似今天的知识经济,男厕所,这种构词古代并不多。而且,君子和小人,是《论语》中重点论述的一对哲学概念,也就是说,是孔子独家创造(在原有词汇上附入新意),作为新创词,有这么强的构词能力吗?孔子这么说,君子儒,小人儒,不怕子夏听不懂吗?就好比,你去超市买完东西,有人告诉你,请去区块链收银台结账,不要去大数据收银台,你会蒙圈吗?如果是正常情况,也应该有一个解释,比如,孔子在说完““子夏,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再解释:何为君子儒,何为小人儒,君子儒者,爱惜羽翼也,小人儒者,舔尻是也。这样就清楚了,没毛病了,可是孔子没说,我们也不好乱猜。
三,我认为,“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一句中,为应该读第四声,不读第二声。类似以下短语中的“为”字,为民请命,为国捐躯,为人民服务。“儒”在此句中是“需”
的通假。孔子谓子夏:汝为君子需,不为小人需。意思是,子夏,君子需要你,小人不需要你。这话,是劝子夏,多和君子为友,不要总想着去做官。在我这里,你是有价值的人,因为你正直无私,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怎么能和你为伍呢?
你看,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我主张儒做需字讲,因为论语全篇没有第二处出现儒字,儒显然不是孔子重点阐述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