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引言
封建是我们对古代历史性质的称呼,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落后、封闭的意思。还有人将其与古代西方的feudalsociety相联系起来,认为是中国从秦朝到清朝这一时间段的统称,那么这个词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
02封建最早的来源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封建这个词了。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其中就有“封”这个字,表示的含义是领土之间的边界,这就是“封建”这个词语的大概含义。早在商朝时期就有了“封建”,但是因为当时历史条件等方面的不成熟,并没有广泛的推行开来。
先秦时期,就有国家以及方国的出现,为了确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君主或者首领就要确定自己玩的边界,封就是代表的这层含义。
在周朝封建的含义就是“封邦建国”,也就是周朝特殊的一项制度——分封制。周天子在灭掉商朝时候,为了解决如何统治领土的问题,于是实行了分封制。其目的在于让周朝的王室子弟在各地建立小城邦,从而保卫王室,避免各族暴动。分封制在商朝建立,也就是周公辅政期间开始推行,到了周成王这段时期逐渐完善。
周朝分封的领土所以封建在当时的含义是有两层。一层含义就是在国家各地建立军事基地,从而处理国家安全的这个问题。第二层含义就是家族血缘之间的关系,史学家司马迁将其解释为“亲亲建国”,以此来维护周王室的尊严和地位。
所以,这样看来,从西周建立到春秋时期来看,这才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度的瓦解,诸侯割据,周天子地位衰微,封建制度被破坏。秦朝建立之后,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制度也就消失了。
03“封建”含义的发展
嬴政建立秦朝之后,原来的分封制逐渐被取代,郡县制开始推行。因为有两种制度做对比,封建这个词的使用次数也就越来越多了。秦朝在建国之初,就围绕着封建制与郡县制展开了争论,并且这一问题在后世也留下了后遗症,关于两种制度的优劣的讨论,一直延续到清朝。
到了魏晋时期,关于封建这个词开始赋予了新的含义,代表的是封爵不治民的这种制度。史书记载:在魏国建立之后,当时的人民大量减少,统治者就开始封了许多诸侯王,只是给了一个虚衔,并没有实际权力。
发展到宋代以后,史学家李昉还专门写了五卷封建部在他的《太平御览》中。尔后的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专门写了18卷的封建考,书中解释了封建的来源早在周朝之前的原始部落之前,而且将后来的封爵而不治的现象也囊括进来。
在古代的西方社会也有封建这个概念,也就是fedudalism。在西方指的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就是封君封臣制。与西周的分封制不同,西欧的封君和封臣之间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封臣与封君之间是从属与附庸之间的关系,是契约关系。不仅与西周的分封制不同,与中国秦朝到清朝的封建社会也是天差地别。
西欧中世纪04“封建”这一词造成的争议
我们将feudalism翻译为封建的人是近代的翻译学家严复,严复在翻译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将这个单词翻译为“拂特之制”,也就是按发音直接翻译过来的。20世纪初,严复在翻译《政治制度史》这部书时将这个词翻译成封建,将西欧的封建与中国古代的封建搞混了。在后来的史学研究的过程中,有学者指出这一点。
当然,这时的严复还没有马克思史学的观念。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的史学就开始按照马克思对历史的分期进行划分,将秦朝到清朝作为封建社会。当然,马克思理解的封建社会也是西欧的封建制。
严复马克思史学的发展,我们就把中国古代的皇权专制社会期间解释为封建社会。当然,封建社会以及奴隶社会也是概括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特征的,历史研究学者这么说道,而封建这个词被写进课本也是迫于无奈。
随着史学发展的深入,就有学者提出中国历史上其实没有封建社会的观点,很多学者对此表示认同,将秦朝到清朝这一阶段的历史概括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的错误理解。因为对这一说法的诸多歧义,也有学者将秦朝到清朝这一漫长时期用其他词语代替,比如官僚社会或者专制社会。
西方的史学研究者也对这一说法抱有疑惑,尤其是马克思史学的发展,封建这个词解释为古代的迷信、古代制度的落后、顽固,其实这种说法是背离了封建这一次的原本含义的。而在秦朝到清朝的这段期间,解释为宗法地主专制社会更为贴切、准确。
05结语
随着这一问题发生的争论和错误,很多的学者在历史著作中也很少用封建、封建社会这样的字眼了,以后也应该尽量避免这一次的使用。
参考文献
《周礼》
胡厚宣:《殷代封建制度考》
李根蟠:《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和“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形成》
马端临:《文献通考》
黄敏兰:《近些年来学术界对“封建”及“封建社会”问题的反思》
作者
锦年,自由撰稿人,历史学爱好者,致力于研究历史。期望用历史垂训鉴戒,塑造集体记忆,鉴往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