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是领导的,过错是自己的”。很多人居然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殊不知孔子也遇到过同样的事,他的处理方法,总结出来居然也是这几个字。下面这段是原文,读过《论语》的可以往下直接看分析。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陈国掌管刑狱的官员。陈国的司败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鲁昭公,是当时鲁国国君,他直接这么问孔子:你的国君知不知礼?这是个带刺的挑战性问题。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知礼。”然后一个字也不多说,扭头就走了。
陈国司寇赶紧朝孔子的弟子巫马期一作揖,拉到一边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公正不偏私的,你的老师是君子,可是他怎么能偏私呢?鲁昭公娶了吴国同姓女子吴孟子。如果这都叫知礼的话,那还有什么人是不知礼的呢?”
巫马期急忙把这话转告给了孔子,孔子说:“哎呀!我真是幸运哪!我有错,就有人给我指出来!”
乍一看,好像没什么,其实中间有三个值得研究的地方。
首先,是吴国公主为什么会与鲁昭公同姓?其实吴国是周文王的两个伯父泰伯和仲雍所创建,而鲁国是文王的叔叔周公所建。所以鲁昭公和吴国公主,是同一个祖先。虽然那是五百年前的事,但依周礼,同姓不婚,鲁昭公当然是失礼了。
其次,为什么陈国人要问鲁昭公是否知礼?一是周礼是鲁国的开国之主周公是所制,其后代鲁昭公本该最知礼,但国内实权被三桓所控。没了实权的国君,出行的场面再大,也只是表面的威仪而已。晋国大夫女叔齐评价只有鲁昭公颇有威仪,有知礼之名。《左传》对这段有记载。
再次,就是孔子对陈司败的回答,和对弟巫马期的回应。陈司败问的问题,孔子当然知道问者的用意,答案也是明摆在那里。但当面对外国官员时,为掩饰鲁昭公错误,孔子只用“知礼!”俩字,把对方的话给怼回去。你自己已经有答案了,居然还非要来跟我讨论!
说到这里,关键问题出来了,孔子自己制定的礼的标准,自己还公然违背,传诸后世有可能吗?
所以在弟子给他传话的时候,他马上话锋一转说:哎呀!我错了!
我错了,这句话太有智慧了:功劳是国君的,错误是自己的。既不用直接对着外国人批评自己的国君,又不失为臣之礼和国家尊严;同时也不会因为为国君掩过,毁了自己的传道大计。只用一句话直接化解了三个问题,智慧情商不该让我们佩服和学习吗?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外人面前维护自己领导的尊严,是不用有任何疑问的,孔子就是这么做的。这不是面子问题,维护了自己领导的尊严,也是维护自己的尊严。如果你连自己的领导都不认可、不维护,别人会这么看你呢?
同时,这也是考验一个人情商,看似简单的几句对话,若一不留神,不是让领导处于不利之地,就是把自己陷入“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处境。
有网友给我说过类似的事,中午在公司写字楼下面吃饭时,遇到自己公司其它部门的人在谈论她的上司,本来无意参于,但碍于情面,就附和了两声,但就是这附和的两声,恰巧被路过的领导听见,结果,原本留给她的晋升职位,给了能力不如她的人。
功劳归领导,过错归自己,这话没错,就看你是否理解了背后的关系。有什么想法,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一下。